近年来,新加坡凭借其廉洁高效的形象和严格的法治体系,持续在全球清廉指数中位居前列。
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法治环境下,仍有少数人铤而走险,通过偷税漏税、商业欺诈等手段牟取非法利益。
2025年,三起案件接连曝光——从骗取消费税到挪用公司巨款,再到炫耀式逃税,这些案例不仅揭示了新加坡对违法行为的“铁腕”态度,更为所有纳税人敲响警钟。
一、典型案例解析
重罚背后的法治逻辑
1、骗税38万新元,罚金飙升至116万
中国籍女董事贾女士(36岁),为维持公司运营,虚构交易记录,谎称其公司应获5.3万新元消费税退税,实际需补缴5485新元。
被告就公司从2021年3月1日至4月30日的会计期提交虚假资料,谎称税务局须退约5万3668元的税款给公司。事实上,应该是公司得支付税务局约5485元消费税。
最终,她被判监禁21个月并缴纳近116万新元罚金,相当于骗税额的20倍。
此案凸显新加坡《消费税法令》的严苛性——罚金可高达逃税额的40倍,且刑事责任与民事追偿并行。
图/来源于联合早报
2、挪用571万新元奢侈消费,判刑近10年
加密货币公司前员工何女士(32岁)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公司571万新元购买顶楼公寓、豪车及奢侈品,被判监禁9年11个月,并因藐视法庭追加6周刑期。
控方指被告没有丝毫悔意,在接受公司调查时,起初谎称输错电子钱包地址,后来又试图归咎于“表哥”,而这个“表哥”根本不存在。
她透过多个电子钱包和银行户头进行转账来掩盖罪行,包括把钱汇给熟人、保险公司和购买奢侈品等。她在录口供时三次向警方撒谎,甚至向高庭撒谎。控方因此向法官建议判她坐牢至少10年。
此案不仅涉及《贪污、贩毒及严重罪案(没收利益)法令》,还因资产隐匿行为触发更严厉处罚,显示新加坡对商业欺诈的“零妥协”态度。
图/来源于联合早报
3、炫耀式逃税遭8倍重罚
一名女子在欧洲购买2.53万新元奢侈品后,通过绿色通道逃税2300新元,并在社交媒体分享“避税攻略”,结果被追缴税款并处1.8万新元罚款(逃税额的8倍)。
被告去年5月与家人和男友到欧洲度假时,购买不少名牌包、钱包、鞋子和手表,其间还收到男友在旅行时购买的一枚钻戒。尽管被告知道这些在海外购买的物品超出消费税减免限额,但她回国时未向关税局申报,并通过樟宜机场入境大厅的绿色通道入境。
被告后来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整个过程,包括逃税的手法。
类似案件此前亦有发生,如2024年一名男子通过“99对1”房产交易避税,最终面临最高2年监禁及罚款。
新加坡关税局明确表示,通过绿色通道即视为无申报,违规者可能面临逃税额20倍罚款及监禁。
图/来源于联合早报
二、法律框架与执法机制
为何新加坡“骗税难”?
1、严密的税收监管网络
新加坡税务局(IRAS)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定期审计,精准锁定异常交易。
2022-2024年间,IRAS追回偷漏税款超2.7亿新元,并对75家企业提起诉讼。
例如,殡仪服务商Roland Tay因三年少报226万新元收入,被追缴42.7万税款并面临128万罚金。
税务局的“主动稽查+举报奖励”机制(举报者最高可获10万新元奖励)进一步织密监管网9。
2、跨部门协同与高威慑刑罚
除税务局外,贪污调查局(CPIB)、关税局等机构形成联动。
例如,2025年2月,新加坡将30亿新元洗钱案中没收的28亿资产转入统合基金,并对10名外籍罪犯驱逐出境。
在法律层面,《防止贪污法令》规定,即便行贿30新元也可能面临3周监禁;《刑事法典》第165条则要求公职人员不得接受任何利益,违者最高判2年监禁。
3、文化与社会治理的深层支撑
新加坡通过“高薪养廉”政策与廉洁教育,从源头减少犯罪动机。
建国总理李光耀曾强调:“无法解释的财富即属贪污”。这种理念渗透至教育体系,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形成社会共识。
此外,新加坡高官涉贪同样严惩,如前部长易华仁因受贿38万新元被判12个月监禁,彰显“法律面前无特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