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我们建设现有设施(包括巴西班让港 Pasir Panjang Port)时,吞吐量约为 1600 万标准箱,而我们按照 3000 多万标准箱的规模进行建设。当时人们怀疑我们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但我们想:只要去建设,就能实现。结果进展比预期更快——约五六年前我们就达到了目标,现在吞吐量已突破 4000 万标准箱。
从4,000万增长到6,000多万是有潜力的。区域货运需求还在,而且大量货柜依然会通过新加坡海峡流动。虽然有些可能会走北极航道(东北航线),但我相信,东南亚仍将是主要航运路线。新加坡以及周边一系列港口——包括台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等地——都处在这条航线上。
如果我们保持高效率,就能成为货柜装卸的枢纽:一艘船进港,八小时后下一艘船接驳,周转迅速,货柜全程可追踪、安全无遗失。这样未来30年我们仍能立足行业,并持续寻求更长远的突破。
主持人(陈庆珠大使): 好的,谢谢。现在进入观众提问环节。过道旁设有麦克风,如果您想提问,请移步至麦克风前。现场工作人员会举起闪光牌示意,以便我注意到您。我看到 C 区有一位观众举手,请提问。请您先介绍一下自己的姓名和来自哪里,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您的问题背景。
提问者:资政阁下,感谢您富有洞见的演讲。我叫尤金(Eugene),来自“环太平洋国际联盟”。温室气体减排对我们这个行业而言是当务之急,同时也可能成为所有航运企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者”。事实上,对于一些公司来说,这甚至可能关乎生存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已设定雄心勃勃的目标——到2030年减排30%,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在当前全球经济日益不确定、成本不断上升的大环境下,您如何看待国际航运公司与新加坡在实现这一目标上的合作角色?
李显龙(国务资政):我们必须为此做好准备。我坦率地说,目前解决方案尚不明朗,但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有前景的方向,并尝试多种路径。替代燃料是其中一个方向,不论是氢气还是氨。我认为太阳能的可能性不大,风能或许有一定作用,但不太可能成为主力解决方案。
我们必须探索所有可能的替代方案,并同时为未来可能证明可行的路径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做好支持准备。这就是为什么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我们正在积极培训人才,以掌握替代燃料的操作,同时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制定安全标准等。
坦率讲,要在2030年,也就是五年内,实现30%的减排目标,对于全球来说是非常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当大国未能全部参与时,其他国家就会质疑:“为什么我要牺牲那么多?”
但从长期来看,这个方向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尽最大努力让技术准备好,并能够投入应用,避免落于人后。最终,解决方案不能只靠“更绿色的能源”,因为即使有绿色能源,其供应可能仍不充足,成本也会非常高。
这将导致供应链和航运模式的重组,更多“近源化”趋势会出现,行业必须随之调整。这种变化无论是通过碳税推动,还是通过“碳边境调整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来实现,都是不可避免的。欧洲正在讨论征收碳税,而其他地区尚未跟进。如果采取边境征税的方式,那就意味着,整个产业链都必须重新配置,航运路线和逻辑也要随之调整。
不过在整个海事行业应对脱碳问题方面,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整个行业正在以“产业整体”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是“各国为政”。
如果每个国家单独行动,那么像新加坡这样的枢纽港口国家就会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比如说,加注燃料在新加坡进行,那排放就被算在我们头上,但其实那些燃料是为了全球航运所用,服务的是众多国家。它们只是碰巧在新加坡这个港口完成加注操作而已。
所以,行业应该携手合作,找到一套通盘合理、从起点到终点都能落地执行的解决方案。这样,成本才能归因于应承担的部分,并确保整个行业可以持续运作。
至于如何实现这样的安排?那就需要通过艰难的谈判。但这是最理性的思路,我也希望我们在更多问题上都能采取这种方式来思考。航空燃料的管理就是类似的模式。其他产业——比如石化产业——其实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
主持人(陈庆珠大使):谢谢您。下一个问题?那边,8号麦克风。
提问者:资政阁下,早上好。非常感谢您带来如此深刻的分享。我叫Akanksha Batura Pai,来自新达航运代理公司,同时也是新加坡航运协会理事会的成员。可能这是我提过的最高层级的问题了,所以再次感谢您的时间和耐心。我来自海事与物流服务行业,我们目前确实正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特别是在全球化竞争中,拥有高技能的劳动力对我们来说非常关键且极具挑战性。
此外,这个行业本身也高度碎片化,盈利水平并未像某些高度数字化的产业(例如生成式AI)那样同步增长。我们甚至发现自己正在失去人才——他们被吸引去了“零工经济”或是一些我们原本完全没预料到会成为竞争对手的行业。
请问,您是否有任何建议,给我们这个行业,或是行业中的从业者?这真的是我们在第一线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谢谢您。
李显龙(国务资政):我对海事物流行业的具体细节不是非常熟悉。不过我知道,为船舶提供服务,以及处理船只经过新加坡时陆上相关作业的这一部分业务,已经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行业有一段时间了。
正如你所说,这个行业高度碎片化,技术应用也不够广泛,整体的升级和整合力度也还有待加强。我知道交通部(MOT)以及海事及港务管理局(MPA)一直有在关注并着手改善这个问题。对于这方面的具体议题,我想他们会更适合提供深入的回应。
至于新加坡整体的人才问题,这是许多行业目前都在面对的挑战。我们也高度关注这一点,并正努力建立一个体系,让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本地人力资源的潜力——不仅是培训他们达到行业所需的水平,也是在他们身上持续投资,让他们能够胜任这些岗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