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险投资圈,张帆是绕不开的标志性人物。这位清华计算机系本科、史丹福大学经济学学士与MBA得主,早年曾于高盛、德丰杰任职,主导投资的百度、空中网等项目,成为中国互联网技术商业化的经典案例。
作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他对“学术与产业如何碰撞”有着深刻洞察,他长期关注青年创业生态,与在新加坡的李光耀全球创新创业大赛(LKYGBPC)渊源颇深,不仅以投资人身份支持赛事,推动产学研转化,更在2023年的大赛上设立了“张帆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奖”,专项激励AI领域创新项目。
作为第12届李光耀全球创新创业大赛Visionary Partner,张帆发表了自己关于“创新”的见解——通过年轻创新者实现有意义的变革。
以下内容为新加坡眼根据“李光耀全球创新创业大赛”官网相关英文内容翻译整理:
我还记得在史丹福的早年时光,那时经常和同学们熬夜争论:怎么平衡上课写论文的严谨劲儿和课余生活?怎么把脑子里的创意变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大家越聊越兴奋,满脑子都是 “如果这样做会不会行” 的想法。
在史丹福那个 “把想法扔进现实问题里摔打” 的交叉学科圈子里,我慢慢明白一个道理:打通学术界和工业界太重要了,这就像在两座山之间架桥,桥搭好了,创新才能跑起来。这个念头后来一直跟着我,成了我做风险投资的方向。
这些年我投了不少创业公司,看着有些 “不起眼的小火花”—— 可能是一篇新发表的研究,或者一个挺实在的解决办法 —— 慢慢长成 “大灯”,照亮了有需要的人。
但我也发现,实验室里的好想法和真正能用起来之间,总有一道坎儿:比如你在实验室算出个特别牛的公式,但没人敢把它变成产品、卖给用户,那它就只能躺在论文里吃灰。所以每次投团队时,我都会问自己:这些人能不能把这道坎儿变成桥?
问题看着简单,但要是真能找到能搭桥的人,再给他们实实在在的支持,说不定就能走出一条新路,让技术更快落地,让更多人一起合作,干出点有意义的事儿。
将突破性想法与技术相结合
现在大家都在聊人工智能,好多创业公司想在AI领域搞出大动静。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他们从 “纯搞研究” 到 “想着用户需要啥” 的转变。为啥?因为一个算法再牛,如果不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不能大规模用起来,那它就只是电脑里的一串代码。
比如我最早投的百度,一开始就是想把搜索算法做好,后来一点点根据中国用户的习惯改,比如更懂中文的搜索词、更符合咱们用的页面,最后成了大家都在用的搜索引擎。
立足本土洞察,胸怀全球视野
我也关注那些创始人深谙本土市场的初创企业。比如在不同国家,用户的习惯不一样,政策也不一样,能不能摸透这些 “潜规则”,可能直接决定公司是成还是败。但反过来,公司也得看看全球的趋势,知道别的地方有啥好做法,能找到靠谱的合作伙伴。
我从清华大学到史丹福大学,再到探索和投资中国初创企业的经历,让我明白,当我们将多元视角相互联结时,协同效应便会应运而生。
为学生创新夯实基础
我发现,像大学孵化实验室、创新俱乐部和导师指导圈这样的学术环境,作为人们培养好奇心与协作精神的场所,往往能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思维洪流。
要是再有像 “李光耀全球创新创业大赛”(LKYGBPC)这样的比赛,让学生把没成熟的想法拿出来试试水,在比赛里被导师、投资人 “挑挑毛病”,那就更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了。
作为投资人,我相信应该鼓励学生这种迭代进取的精神,支持类似LKYGBPC 的平台 —— 在这里,年轻人才被赋予试错的空间,他们可以不断尝试,直至取得成功或彻底调整方向。
学生往往能迅速做出调整。他们不受 “行业传统” 的束缚,一旦发现方案中的漏洞,便能立即调整或迭代。这种思维模式通常体现在快速原型设计中。如果一个概念不太契合,下周就会出现一个新版本。他们会积极寻求用户反馈,不断调整,直到找到最佳平衡点。
而且比赛还能让不同国家的学生合作,比如美国的学生懂数据分析,新加坡的学生懂工业设计,他们组队就能做出传统公司很难凑出来的方案,特别有创意。
联结学术与产业:个人使命
在史丹福时,我就觉得需要一个平台,让做研究的教授和开公司的人能坐下来聊聊。后来做投资,我就特别留意那些能把实验室想法变成产品的人 —— 不管是AI、网络安全还是造东西的技术,只要想法好,就不能让它只存在于电脑里,得让需要的人用上。
孵化器和早期创业项目就像 “转换器”,能把大学的研究和投资人的钱接上,让想法更快变成能卖钱的产品。比如一个实验室发现了一种新材料,孵化器能帮他们找工厂生产,投资人投钱帮他们卖出去,这样技术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投资人不只是给钱,更得帮忙搭台子 —— 比如办活动让成功的创业者分享经验,吸引年轻人加入创业,把好的做法传到不同国家。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