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風險投資圈,張帆是繞不開的標誌性人物。這位清華計算機系本科、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學士與MBA得主,早年曾於高盛、德豐傑任職,主導投資的百度、空中網等項目,成為中國網際網路技術商業化的經典案例。
作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始及執行合伙人,他對「學術與產業如何碰撞」有著深刻洞察,他長期關注青年創業生態,與在新加坡的李光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LKYGBPC)淵源頗深,不僅以投資人身份支持賽事,推動產學研轉化,更在2023年的大賽上設立了「張帆全球人工智慧創新獎」,專項激勵AI領域創新項目。
作為第12屆李光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Visionary Partner,張帆發表了自己關於「創新」的見解——通過年輕創新者實現有意義的變革。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李光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官網相關英文內容翻譯整理:
我還記得在史丹福的早年時光,那時經常和同學們熬夜爭論:怎麼平衡上課寫論文的嚴謹勁兒和課餘生活?怎麼把腦子裡的創意變成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辦法?大家越聊越興奮,滿腦子都是 「如果這樣做會不會行」 的想法。
在史丹福那個 「把想法扔進現實問題里摔打」 的交叉學科圈子裡,我慢慢明白一個道理:打通學術界和工業界太重要了,這就像在兩座山之間架橋,橋搭好了,創新才能跑起來。這個念頭後來一直跟著我,成了我做風險投資的方向。
這些年我投了不少創業公司,看著有些 「不起眼的小火花」—— 可能是一篇新發表的研究,或者一個挺實在的解決辦法 —— 慢慢長成 「大燈」,照亮了有需要的人。
但我也發現,實驗室里的好想法和真正能用起來之間,總有一道坎兒:比如你在實驗室算出個特別牛的公式,但沒人敢把它變成產品、賣給用戶,那它就只能躺在論文里吃灰。所以每次投團隊時,我都會問自己:這些人能不能把這道坎兒變成橋?
問題看著簡單,但要是真能找到能搭橋的人,再給他們實實在在的支持,說不定就能走出一條新路,讓技術更快落地,讓更多人一起合作,干出點有意義的事兒。
將突破性想法與技術相結合
現在大家都在聊人工智慧,好多創業公司想在AI領域搞出大動靜。但最讓我感興趣的,是他們從 「純搞研究」 到 「想著用戶需要啥」 的轉變。為啥?因為一個算法再牛,如果不能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不能大規模用起來,那它就只是電腦里的一串代碼。
比如我最早投的百度,一開始就是想把搜索算法做好,後來一點點根據中國用戶的習慣改,比如更懂中文的搜索詞、更符合咱們用的頁面,最後成了大家都在用的搜尋引擎。
立足本土洞察,胸懷全球視野
我也關注那些創始人深諳本土市場的初創企業。比如在不同國家,用戶的習慣不一樣,政策也不一樣,能不能摸透這些 「潛規則」,可能直接決定公司是成還是敗。但反過來,公司也得看看全球的趨勢,知道別的地方有啥好做法,能找到靠譜的合作夥伴。
我從清華大學到史丹福大學,再到探索和投資中國初創企業的經歷,讓我明白,當我們將多元視角相互聯結時,協同效應便會應運而生。
為學生創新夯實基礎
我發現,像大學孵化實驗室、創新俱樂部和導師指導圈這樣的學術環境,作為人們培養好奇心與協作精神的場所,往往能激發出前所未有的創新思維洪流。
要是再有像 「李光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LKYGBPC)這樣的比賽,讓學生把沒成熟的想法拿出來試試水,在比賽里被導師、投資人 「挑挑毛病」,那就更能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了。
作為投資人,我相信應該鼓勵學生這種疊代進取的精神,支持類似LKYGBPC 的平台 —— 在這裡,年輕人才被賦予試錯的空間,他們可以不斷嘗試,直至取得成功或徹底調整方向。
學生往往能迅速做出調整。他們不受 「行業傳統」 的束縛,一旦發現方案中的漏洞,便能立即調整或疊代。這種思維模式通常體現在快速原型設計中。如果一個概念不太契合,下周就會出現一個新版本。他們會積極尋求用戶反饋,不斷調整,直到找到最佳平衡點。
而且比賽還能讓不同國家的學生合作,比如美國的學生懂數據分析,新加坡的學生懂工業設計,他們組隊就能做出傳統公司很難湊出來的方案,特別有創意。
聯結學術與產業:個人使命
在史丹福時,我就覺得需要一個平台,讓做研究的教授和開公司的人能坐下來聊聊。後來做投資,我就特別留意那些能把實驗室想法變成產品的人 —— 不管是AI、網絡安全還是造東西的技術,只要想法好,就不能讓它只存在於電腦里,得讓需要的人用上。
孵化器和早期創業項目就像 「轉換器」,能把大學的研究和投資人的錢接上,讓想法更快變成能賣錢的產品。比如一個實驗室發現了一種新材料,孵化器能幫他們找工廠生產,投資人投錢幫他們賣出去,這樣技術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投資人不只是給錢,更得幫忙搭台子 —— 比如辦活動讓成功的創業者分享經驗,吸引年輕人加入創業,把好的做法傳到不同國家。
共同的未來
對我來說,支持學生創業,其實是在給未來鋪路。我希望以後有這樣一個圈子:大家能隨便交流想法,敢想敢幹的人能得到支持,年輕人能用創新解決社會問題。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之前遇到Ailytics的創始人Lenard,我特別有感觸。他拿了2023年的一個AI大獎,沒光說大話,而是帶著團隊把想法變成了實實在在能用的產品,幫到了用戶。這說明只要有堅持的勁頭、靠譜的團隊,就能做出有價值的東西。
我特別期待在LKYGBPC里遇見更多這樣的年輕人,看他們把腦洞變成能賺錢、能幫人的公司。說不定他們還能讓我們相信:只要敢想敢做,一起合作,真的能把未來變得更好。
第十二屆李光耀全球創新創業大賽已正式拉開帷幕,亞洲頂級創新賽事正在火熱報名中!
報名截止日期:2025年4月30日
報名方式:掃碼或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報名頁面,根據步驟註冊帳戶,提交資料
申請資格:每個團隊或初創公司必須至少有一名創始成員/創始人, 是當前的學生或大學畢業不超過五年的校友。(「當前學生」是指截至2025年4月30日,正在高等院校全日制就讀的理工科、本科、研究生或博士課程的學生、「畢業不超過五年的校友」是指從2020年3月31日後開始畢業的學生。)
時間表和主要活動
LKYGBPC
日期
2025年1月至2025年4月30日
開始報名
·路演(國內)
·路演(國際)
·(新)DueAl Challenge
2025年5月至2025年6月
宣布入圍名單
2025年8月
導師諮詢
總決賽
2025年9月29日至10月2日
總決賽
·開幕典禮
.VC Office Hours
·企業見面會
·組別決賽
·總決賽
·BLAZE Mixer Night
·Business Families@LKYGBPC
·LkyGBPC導師參議院
Jarison丨編輯
HQ丨編審
LKYGBPC丨來源
LKYGBPC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