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私宅热销背后,谁在买?为什么买?
尽管全球局势紧张、经济前景趋缓,但新加坡的新私宅市场近期却展现出出人意料的韧性与热度。
根据数据,自2024年第四季以来,多个私宅新项目在推出首周末即创下亮眼成绩,像是PARKTOWN Residence首推就售出超过1000个单位,是自2015年High Park Residences以来的新高。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Lentor Central Residences更是以93.3%的去化率,持续将市场热度推向高点。
那么,在“高印花税、高利率阴影”尚未完全散去的当下,新加坡私宅市场为何还能持续火热?背后到底是谁在买,又为什么买?
宏观环境:压力之下的确定性资产
尽管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加剧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本地经济增速也被预测将在2025年放缓至1%至3%,但房地产市场却并未同步降温。
几个关键背景支撑当前的购房热潮:
利率下滑:三个月复利利率从2024年同期的3.64%降至2025年2月底的2.75%,贷款成本下降,减轻了买家的供款压力;
HDB价格上涨:2024年转售组屋指数上涨9.7%,远高于私宅价格3.9%的涨幅,为“组屋提升族”提供了更强的购房能力;
家族财富转移趋势明显:越来越多“婴儿潮”一代将资产转移给下一代,使得更多Z世代提前进入私宅市场。
同时,由于高额的额外买方印花税(ABSD)抑制了投资与外国买盘,目前市场上的买家主要为自住型买家,尤其是本地组屋升级族与年轻家庭。
微观视角:项目卖得好,靠的不只是价格
我们进一步拆解近期热销项目的“吸粉能力”,发现购房者的选择,远不只是“哪里便宜买哪里”。
1. 项目本身的独特性是关键
像是PARKTOWN Residence,不仅靠近地铁,还作为一个综合发展项目(含地铁、商场、巴士转换站与市民俱乐部),提供的便利性不可复制。
The Orie与Norwood Grand则因所处区域多年无新盘供应,释放了大量压抑已久的需求。类似地,Chuan Park在售出76%的同时,也达到了每平方英尺2,579元的均价,说明买家愿意为“地段+稀缺性”支付溢价。
2. 区域内的HDB密度影响项目人气
像Emerald of Katong与Chuan Park位于私宅密集区,反而比靠近HDB区的Bagnall Haus吸引力更大。这显示出一个微妙趋势——不是组屋多就一定“升势”强,而是看区域整体购房力结构。
3. 项目规模与购房者信心有关
大体量项目有“带动效应”,小体量则可能因知名度不足或“沉没人气”,导致买家观望。Parktown、Lentor Central等项目通过强宣传与区域集中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热销态势。
市场是否会持续火热?或仅是一时之热?
从多个维度来看,OCR(中央区以外)区域非有地住宅的搜索量在2025年同比增长了32.7%,这意味着买家需求仍在持续增长,短期市场热度有望延续。
不过,CCR(核心中央区)项目的销售节奏明显放缓,主要因价格高、ABSD政策打压外国买家,加上CCR项目多数缺乏“地铁直达”、“综合设施”等利好配套。
本地买家偏好明显
靠近地铁站、名校、交通枢纽,仍是最受青睐;
OCR与RCR项目在合理价位之下更具吸引力;
组屋密集区的项目因“升级换房”需求强,销售稳健;
靠近别墅区的新项目,则可吸引希望“降级买入”的高端买家。
读懂买家心态,是开发商决胜关键
过去半年私宅热销,既是供需错位后的自然释放,也是开发商精准踩中需求变化节奏的结果。从组屋价格推高换房力、到利率下滑改善负担,再到家族财富传承加快,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了私宅新盘的活跃交易。
展望未来,开发商若能顺应本地市场趋势,精准定价、强化地段配套、打造项目特色,将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吸引本地主力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