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在1965年独立时是大约581.5平方公里,通过持续的填海造陆工程,到了2015年已扩大到约735.7平方公里,59年间,国土面积增长了约26.5%。
国务资政李显龙夫人何晶5月4日在脸书上贴出新加坡的版图并写道:
小时候,我觉得新加坡的版图形状就像绿巨人(Hulk)在展示肌肉。头在最上方,左拳是樟宜,右拳则是大士。
随着填海造陆,绿巨人也“长大”了——左拳延伸到了德光岛,右臂摆出预备姿势:手肘关节就在大士港口和海军基地的填海区域,小臂与拳头则形成如今从填海造出的裕廊岛化工园区。
新加坡像绿巨人吗?(红蚂蚁制图)接着何晶询问网民,那你又从新加坡的版图形状看见了什么呢?
有人说新加坡看起来像元宝,有人说像钻石。
有位富有想像力的网友通过图片解释说,
新加坡最新的填海地貌看起来像一头大象,位于大士的延伸部分则像是象鼻。或许可以称它为“鱼尾象”(MerElephant)。
有网民说:“如果你把地图顺时针旋转90度后,我看到的是我们的鱼尾狮戴上了圣诞帽!”
有网民回答说,新加坡西部似乎越来越肥。
另一网民应该是个吃货,他说新加坡看来看去都像红龟粿(Ang Ku Kueh)。
裕廊岛不管大家心目中浮现出什么画面,填海造陆工程可不是近几十年才有的现象。
实际上,如果要追溯到新加坡开埠1819年,新加坡的第一个填海工程是在1822年,整个驳船码头(Boat Quay)由英国人打造成形。
何晶形容的“绿巨人的右手肘”,也就是裕廊集团在新加坡西部主导的填海工程,最早的项目始于1963年,主要是为了发展工业用途。填海46公顷以建设裕廊工业区。
到了1970年代,裕廊与大士一带陆续展开多项填海工程,总共新增了超过2000公顷的土地,用于扩展工业园以及建设支持海事产业的造船厂。
到了1980年代末,大士地区进一步填海650公顷,并兴建了高尔夫球场和公园,为这片工业区增添绿意。
裕廊集团的填海工程也扩展至西南沿海的离岛。从1980年代末开始,毛广岛(Pulau Bukom)与布星岛(Pulau Busing)先后扩建,阿逸美宝(Pulau Ayer Merbau)、西拉雅(Pulau Seraya)和萨克拉岛(Pulau Sakra)则与周边小岛合并,以开辟更多土地。大部分新造土地被用作石化工业用途。
随着产业发展,裕廊集团于1993年展开一项规模庞大的填海计划,将西南海域的七座岛屿合并成一个整体,命名为“裕廊岛”。该项目分四阶段进行,总造价达60亿新元。工程于2003年竣工,为新加坡增加了约3000公顷的工业用地。
将七个岛屿合并成裕廊岛。(商业时报)如今,裕廊岛已成为全球重要的能源与化工中心之一,聚集了超过100家从事石油、石化及特种化学品制造的公司。
新加坡港口及樟宜机场在岛国的另一端,填海工程则由新加坡海事与港务管理局(MPA)的前身,也就是新加坡港务局(PSA)主导,主要用于发展新加坡港口及樟宜机场。
PSA最早的项目始于1967年,当时填海23公顷,以建设新加坡首个货柜码头——岌巴海港(Keppel Harbour)的丹戎巴葛货柜码头。该码头于1971年启用,设有三个货柜泊位。
1972年至1979年间,PSA在巴西班让沿岸填海约61英亩,这是为了将原本在直落亚逸盆地、梧槽河及加冷河的驳船货运作业,迁移至一个配备仓储与泊船设施的新码头,以集中轻型货物和沿海船舶的运作。
十年后,PSA宣布将在巴西班让进一步填海,以建设新的货柜码头。第一与第二阶段工程于1993年至1999年间进行。第三与第四阶段工程则于2015年6月启动,在2017年底完成。
PSA也负责樟宜机场的填海工程。1975年,它开始监督沿樟宜海岸填海745公顷的工程,为新机场建设铺路,所需填料取自邻近海床。1990年,为了扩建樟宜机场及周边的综合发展区,海事与港务管理局又展开了一项大型填海工程。
MPA在樟宜东部填海超过2000公顷土地。大约820公顷被分配用于建设第四航站楼和第三跑道,而125公顷和639公顷分别预留给樟宜海军基地和工业发展。填海工程分五个阶段进行,从1992年到2004年完成。
(新加坡的填海工程不只在东西两端展开,下一篇除了谈东海岸一带,也给大家介绍正在进行中的填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