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问个作业, 竟然被老师教育了一顿, 气得我一晚上都没睡着!” 最近,一位小一新生妈妈的吐槽,让群里瞬间炸锅了:
“这要是在中国,老师天天把作业发群里,还各种督促家长打卡。”
“新加坡的老师也太不管事儿了吧!”
事情是这样的——
这位妈妈的儿子刚上小一,有点调皮。新加坡小学小一作业不多,偶尔布置一次,孩子总是记不清楚内容。
没有家长群,写邮件太慢,她只好通过其他家长辗转要到了班主任的手机号。晚上8点多,发了一条WhatsApp信息:“老师,今天有没有布置什么作业?”
老师很快回了信息,但并不是作业内容,而是这样一段话:
“每个学生都有handbook,家长应协助孩子养成自己记作业的习惯。”
每个学校的handbook设计都差不多,最大的作用是进行家校沟通和让孩子记录作业。
这位妈妈说,事情到这里,自己已经有些生气了,你是老师,每次布置作业不该提醒孩子拿出handbook记作业吗?我又不在当场,光在家提醒有什么用?
更让她生气的是,这位老师还贴上了一条新闻连结,标题赫然写着:“陈振声:教师不是为家长服务的,而是家长在孩子教育路上的合作伙伴。”
至于当天的作业是啥?
老师从头到尾都没提半个字。
这位妈妈气得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也为孩子的未来担忧:不过是问个作业,至于这样怼我吗?教育部长还叫家长不要越界,老师这样没有责任心,孩子未来可怎么办?
教育部长到底说了什么?
新加坡教育部长陈振声多次公开呼吁,家长与老师的沟通要“有边界、有节制”。
在接受媒体采访和与公众的对话中,他特别提醒家长:不要以“客户心态”来面对老师。
“我们不能把老师当成‘我要求什么,你就必须立刻回应’的对象。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时间远远多于在校时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老师的角色,是在成长中给予协助与指导。”
他还强调,家长不能用“不合理期待”,过度干扰老师的工作和生活:
教师不必提供私人手机号码给家长;
日常沟通应通过学校的电邮与电话进行;
除紧急情况外,教师在课外时间不需回复家长信息。
至于为什么这么规定,陈振声举了个例子说明:
“正常工作日,老师从早上七点半开始上班。如果不是紧急事件,下午五点后不需要再回信息,尤其是像‘孩子明天该穿哪件T恤’这种无关痛痒的问题。”
在他看来,教师的两大核心任务应当被尊重——“关爱学生”以及“帮助他们成长”。
要是老师的时间和精力都被无休止的信息轰炸消耗掉,他们反而难以履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职责。
“重要的事情,我们当然全力以赴;但不重要的事情,我们不妨慢些回、换种方式处理。”
在新加坡,尊重教师的时间,不只是礼貌,更是制度。
陈振声的多次发言,引发了轩然大波:
家长努力托举孩子,想要多问问,多帮帮孩子,情有可原。但老师因为教学以外的家校联络太频繁、绷不住辞职也屡见不鲜。
自从新加坡教育部的新规定之后,不少老师拍手叫好:新加坡终于不再提倡服务型教育了!
“我曾经凌晨收到家长愤怒的信息,说孩子晚饭时哭了,说老师在学校对他很凶。其实我只是请他安静一下,别总是打断课堂。可能说话大声了一点,毕竟小声他根本不听。”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