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新加坡舉行第14屆國會選舉,來自11個政黨的204名候選人和兩名無黨籍人士爭奪32個選區的92個席位,這也是1963年以來候選人最多的一屆國會選舉。
本次大選中,執政黨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 PAP)在總理黃循財的帶領下取得壓倒性勝利:人民行動黨獲得全國65.57%的選票,較2020年大選的61.23%上升約4.34個百分點;全國33個選區中,人民行動黨贏得30個,共獲得87個國會議席,繼續以三分之二多數執政。 新加坡主要反對黨工人黨在本次大選中未能實現進一步突破,但成功保住其原有10個議席(3個選區),並額外獲得2個非選區議員(NCMP)席位。其他反對黨如新加坡民主黨(SDP)和前進黨(PSP)等未能實現議席突破,表現不如預期。
本次大選是新加坡現任總理黃循財自2024年接任總理後首次領導人民行動黨參選,也是自2001年以來首次沒有李顯龍領導的大選。黃循財表示,這一結果反映了選民對政府的信任和對國家穩定的信心,特別是在國際局勢動盪的背景下,選民傾向支持人民行動黨以尋求穩定。
此次議會選舉恰逢美國特朗普政府「對等關稅」公布。儘管新加坡僅被徵收最基礎的10%關稅,但仍對其外貿和區域金融中心業務造成了較嚴重影響。
在此背景下,人民行動黨強調必須組成穩定的強力領導團隊來應對外部不穩定性,工人黨和前進黨等在野陣營則主張國會現有格局應進一步走向多元化。從選舉結果來看,新加坡民眾更加期待一個在關稅風暴中能夠凝聚共識的強有力的政府。
此次議會選舉中,選民關注的主要是民生問題,如經濟增長趨緩、增收消費稅、補貼金問題等,均成為朝野各黨候選人宣傳和辯論的重點。同時,新加坡的住房市場和就業市場,政府的移民政策等也得到了關注和討論。
從本次選舉中,有哪些點值得我們留意和關注呢? 1.新加坡選民對環境和生活質量穩定性的重視 本次大選適逢新冠疫情結束,全球經濟不景氣以及特朗普政府全球關稅戰等因素交織,儘管新加坡的開放和全球化經濟仍保持相對穩健,但近幾年來通脹明顯飆升。
在這種背景下,人民行動黨以「穩定」作為競選主題,取得了選民的普遍認可,即便選民對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的現狀可能有所厭倦,但在局勢不明朗的當下,選民更傾向於做出保守選擇,以降低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
2.新加坡反對黨的強弱對比日趨明顯 人民行動黨的強勢選舉結果,部分也與分裂的反對派有關,共有10個政黨與其競爭。除了新加坡工人黨以外,大多數表現不佳。
工人黨在本次大選中不但保住了三個選區——後港、阿裕尼、盛港,而且,得票率在阿裕尼維持在59%的高水平,後港得票率從61.19%升至62.17%。盛港得票率則從52.13%升至56.31%。在惹蘭加由、淡濱尼、榜鵝等新加坡東北地區,工人黨也獲取了超過40%的選票,顯示出強大的競爭力,對人民行動黨也形成了有效的壓力。
從本次大選的形勢看,新加坡除了工人黨以外,其他反對黨派在人才儲備和資金支持上都難以持續進行競爭,隨著人口結構的變化和原有反對黨人才(如新加坡前進黨黨首陳清木等)日益老去,新加坡可能會從一黨獨大,多個小反對黨的政治格局向兩黨制進行演變,不願加入人民行動黨的新加坡政治人物更有可能會通過工人黨這一平台進入政壇。
3.族群分野和外國勢力對大選的影響 在本次大選中,出現了一些外國勢力通過網絡平台,試圖影響新加坡選民選擇的情況,例如馬來西亞伊斯蘭黨(PAS)總財政依斯干達(Iskandar Abdul Samad)在臉書貼文中對新加坡本屆大選一名候選人表示支持,也對反對黨的另外兩名馬來族候選人做介紹和表示讚賞。
澳洲公民楚菲卡(Zulfikar bin Mohamad Shariff)。在臉書上以「Zai Nal」筆名發文,指責新加坡數名馬來回教議員無法代表回教社群利益,並指本地回教社群不需要更多無法代表社群觀點的馬來議員。
居住在馬來西亞的努爾德羅斯(Noor Deros)是回教宗教師,新加坡籍,在大選前發表言論,號召回教徒把票投給工人黨。努爾說,新加坡的回教徒應該把選票投給支持他主張的候選人和政黨。他的主張包括反對同性戀、雙性戀和跨性別(LGBTQ+)課題正常化、與以色列斷交,承認巴勒斯坦國的主權地位等等。
雖然這些網絡言論的影響並不大,新加坡政府部門和選舉機構也在第一時間採取了應對措施,相關黨派和人士也做出了澄清,但作為一個多元文化和種族的國家,新加坡的選舉不可避免的會涉及族群政治和宗教因素,未來的新加坡政壇會如何發展,仍值得持續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