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於2025年5月6日生態繁榮周發表《亞洲氣候之戰:動員區域行動,共創可持續未來》主旨演講。
以下內容為新加坡眼根據活動資料整理:
淡馬錫控股董事長林文興先生、各位閣下,女士們,先生們:
我們相聚之際,全球不確定性日益加深。
國際貿易秩序已被顛覆,供應鏈正在被重塑。全球領導地位不斷變動,導致世界變得更加武斷、保護主義盛行、危險。
因此,各國正在重新評估其優先事項,再次強調經濟復原力、自給自足和戰略自主。
在這種情況下,聽到要求削減或至少推遲氣候雄心的呼聲也就不足為奇了。政府和企業面臨著壓力,需要專注於眼前的問題:保住就業、保障供應鏈,以及為應對潛在衝擊而增加儲備。
但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各位管理機構的人士都知道,長期的成功既需要牢牢把握當前的需求,也需要持續關注未來的需求。
亞洲:氣候之戰的中心
現實是,氣候變化不會等待世界站穩腳跟。自然設定節奏,而非人類,它不會等待各國和企業採取行動。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顯著,亞洲將成為受衝擊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若全球氣溫以當前速度持續上升,若我們無所作為,亞洲的經濟未來將岌岌可危。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亞洲可能面臨高達41% 的GDP損失。東南亞將首當其衝:到2030年,四分之三的東南亞城市可能遭遇頻繁洪水,數千萬人可能被迫遷徙。
高溫和極端天氣將擾亂糧食供應、引發健康問題、給公共系統帶來壓力。顯然,我們所在的地區將承受氣候影響的全部衝擊。
然而,亞洲也是決定氣候鬥爭成敗的關鍵。本地區不僅易受危機影響,更是解決危機的核心力量。
與歷史排放水平相反,亞洲如今貢獻了全球超半數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美國和歐洲合計僅占全球排放的四分之一。隨著可再生能源經濟性提升,若美歐繼續部署更多可再生能源,其全球排放占比將進一步下降。
儘管如此,美國人均排放量約為亞洲的三倍,歐洲約為亞洲的1.5倍,這反映了各地區的能源消耗差異。亞洲預計將占據全球未來能源需求增長的 90%,這種增長是改善民生、減少貧困、確保服務不足社區獲得可靠電力的必然結果。
這也意味著,若不採取減排措施,隨著能源需求增長,亞洲排放量可能持續上升。而如何塑造這一未來,主動權在我們手中。
亞洲的能源獲取方式 —— 無論是來自化石燃料還是可再生能源 —— 以及我們如何脫碳,不僅將決定自身軌跡,也將影響整個世界。
邁向低碳未來的區域協作
那麼,亞洲的前進道路應是怎樣的?
第一類行動聚焦已有的減排解決方案,既能減少排放,又能增強經濟競爭力。在此,綠色選擇已與經濟選擇重合,這些是 「應做、必須做、無悔」 的舉措。例如節能建築系統、交通與工業電氣化、大規模太陽能和風能部署。這類行動將持續擴展。隨著綠色技術成熟,其經濟性將提升,市場主體將因商業利益而主動響應。
第二類行動需要政府、企業和投資者協作,彌合 「綠色」 與 「經濟合理」 之間的差距。換言之,讓具有不同比較優勢的轄區和利益相關方通過合作發揮互補優勢。
若東南亞能在政府、企業和投資者間開展更緊密的協作,我們就能實現低碳未來。我將重點探討三個領域,深化合作可在這些領域推動增長、韌性和氣候行動。
推進區域能源轉型
首先是區域電網。東南亞擁有巨大的可再生能源潛力 —— 太陽能、風能、水能和地熱資源豐富。然而,由於電網連通性不足,清潔能源難以輸送至最需要的地方,利用率仍有限。正如俗話所說:「沒有輸電,就沒有轉型。」 這一問題存在於單個國家(如幅員遼闊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也存在於東南亞各國之間。
東協一體化電網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通過連接各國電網,我們可實現跨境可再生能源貿易。這不僅能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更能在世界市場動盪之際增強區域能源韌性。
我們已取得進展。去年,「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一體化項目」 下的電力貿易量從100兆瓦翻倍至200兆瓦。儘管規模尚小,但它是探索可行路徑的重要嘗試。新加坡也已推進與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鄰國的綠色電力貿易協議。
區域能源轉型需要的不止是更好的電網連通性,但這是關鍵推動因素。通過持續投資和跨境合作,東協電網有望推動 GDP 增長並創造數千個綠色就業崗位。
解鎖融資渠道
第二,我們必須填補融資缺口。若可再生能源將為綠色未來供能,那麼融資將是推動這一轉型的 「動力」。融資對清潔能源部署、基礎設施適應和經濟轉型至關重要。缺乏充足資金,脫碳進程將舉步維艱。
遺憾的是,東南亞面臨巨大的綠色投資融資缺口,預計到2030年,每年缺口超過2100億美元。本地區許多政府面臨預算壓力,私營部門雖有資金,卻對綠色投資的風險與回報持謹慎態度。
為推進進程,亞洲需要創新金融解決方案,加強公私合作夥伴關係。混合融資是有力工具,它有助於降低投資風險,使項目對商業投資者更具吸引力。
為此,新加坡啟動了 「亞洲轉型融資夥伴計劃」(FAST-P),旨在調動至多50億美元為綠色項目融資。我們已看到積極進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將於明日更新相關情況。
我們希望此舉能激勵企業、投資者和政府進一步行動,吸引區域內資本,投向可信的綠色項目。這將幫助東南亞填補巨大的綠色融資缺口,加速低碳轉型,激發創新,並為可持續未來創造就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釋放區域碳市場潛力
正如區域電網有助於釋放綠色能源潛力,發展高誠信的碳市場可釋放本地區另一潛力領域:基於自然的碳解決方案。東南亞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生態系統 —— 占全球 15% 的熱帶森林、超五分之一的紅樹林和2300萬公頃的泥炭地。
近期,自願碳市場誠信委員會批准了多項方法學,支持發展中國家通過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生成高誠信碳信用。這表明,可信的基於自然的碳信用是可行的。碳信用還可助力能源脫碳。亞洲現有燃煤電廠若繼續運行,將消耗全球實現 1.5 攝氏度目標所需碳預算的三分之二。
轉型信用形式的碳信用,可成為提升燃煤電廠逐步淘汰經濟性的有力槓桿。新加坡通過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發起的 「轉型信用聯盟」(TRACTION)支持這一努力。要讓碳市場有效運作,對市場誠信的信任是關鍵。
因此,新加坡致力於與各國政府、企業、標準機構和國際組織緊密合作,制定維護質量與誠信的全球標準和框架。我們希望為所支持的碳信用設定高標準,引領可信碳市場的發展。
結語
最後,我想談談對氣候行動總體軌跡的思考。自2011年起,我開始主持新加坡跨部門氣候變化委員會 —— 至今已近15年。
在此期間,科學證據愈發清晰,且已被廣泛接受:人類活動正在加速氣候變化。氣候行動之路從未平坦,尤其是美國再次退出《巴黎協定》。
但作為資源有限、替代能源匱乏的小島國,新加坡有充分理由為綠色未來加倍努力。原因如下:
第一,政治層面。儘管選舉周期和政府更迭帶來波動,但全球協作與合作的趨勢日益明顯。氣候懷疑論者與激進主義者仍在交鋒,但討論已從 「人類是否是氣候問題的主因」 轉向 「誰應行動、行動多少」,而非 「是否應行動」。
在新加坡,我們既非氣候激進主義者,也非懷疑論者,而是氣候現實主義者。我們無法確定其他國家會採取何種行動,但我們將通過以下方式捍衛新加坡的未來:盡己所能,與世界合作減排;讓經濟做好準備,抓住低碳世界的新機遇;做好準備,抵禦氣候變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等影響。
第二,經濟層面。過去二十年,綠色技術突飛猛進。多項技術已成熟並成為主流,不僅更清潔,成本也更低。這些技術將繼續進步,意味著經濟天平將進一步向綠色選擇傾斜。各國和企業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儘管存在政治擾動,如今的脫碳動力比十年前強大得多。
第三,自然層面。氣候變化已非未來威脅,它就在當下。每個國家、我們所有人,都能看到乾旱、火災、洪水、農作物減產、更猛烈的風暴。氣候變化不會等待我們準備就緒。拖延越久,轉型將越 abrupt 和艱難。這就是新加坡持續前進的原因。新加坡致力於實現自身轉型,並支持區域努力。
我們近期向聯合國提交了2035年國家自主貢獻(NDC),是《巴黎協定》195個締約方中僅有的20個提交國之一。我們承諾到2035年將排放量降至4500萬至50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 儘管僅占全球排放的 0.1%,但我們全力以赴。
這使我們穩步邁向2050年凈零排放目標,也彰顯了我們與企業及區域夥伴合作、邁向低碳未來的決心。亞洲和東南亞有潛力、有能力、有動力加速這一轉型。
讓我們攜手共進,以堅定的決心,為我們的地區、亞洲和世界塑造更可持續的未來。
謝謝。
Jarison丨編輯
HQ丨編審
新加坡總理公署丨來源/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