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选出单靠本地人已无法补足所须员额的职业,护士肯定是其中之一。
根据新加坡护理局(SNB)2022年数据,本地约3万7000名注册护士中,有75%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其余外籍护士主要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和缅甸等国。
另外,卫生部数据显示,在2018年至2022年间,每年有大约700名外籍护士获得永久居民权。
可以推测,护士队伍75%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中,有相当比例是已获得永久居民资格的外籍护士。
随着本地人口老龄化,医疗需求增加,本地护士供应持续短缺,新加坡预料将更仰赖外籍护士。
但新加坡未来在吸纳外籍护士方面恐怕也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跳板”光环不再?长期以来,新加坡外籍护士的流失率都显著高于本地护士。
在2019年至2022年期间,外籍护士的流失率更从9.5%剧增至14.5%。
不过,由于新加坡是不少外籍护士前往西方国家服务的“跳板”,高流失率过去尚可透过流入的外籍新血填补。
只是随着新加坡“跳板”光环褪色,加上面临越来越多国家的竞争,这套模式未必还能奏效。
过去,新加坡是许多国家,如菲律宾护士前往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的主要“中转站”。
一方面,新加坡收入相比他们的家乡高出许多;另一方面,本地医疗机构的培训及工作经验,也有助于他们衔接至英美澳等“最终目的地”的医疗体系。
许多菲律宾护士在前往西方国家工作前,会以新加坡为中转站。(路透社)然而,上述优势正逐渐减弱。
2020年爆发的冠病疫情,各国原就存在的护士短缺问题进一步恶化。几个“最终目的地”决定把招收外籍护士的规定松绑,这对新加坡作为“跳板”的吸引力,冲击尤为巨大。
例如,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降低了批判性思维考试及语言测试的门槛,这在过去经常是许多有意到当地任职护士的外籍申请者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当地医院也取消了外国申请者必须具备两年临床经验的要求。
这意味着,外籍护士能在职业生涯更早的阶段展开移民,也就没有再来新加坡“中转”的必要。
澳洲则从今年4月起,加速处理来自六个国家,包括新加坡的护士工作申请程序,以缓解当地护理人员短缺问题,这相信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加坡外籍护士的流失速度。
疫情后,各国普遍面对护士短缺问题。(联合早报)专长研究移民课题的新加坡管理大学社会学副教授Yasmin Y. Ortiga在《海峡时报》刊登的一则评论中忆述,当她在2009年首次访问菲律宾籍护士时,西方国家的工作机会仍相对稀缺,数以千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也难以在家乡找到体面的工作,这让新加坡在机会有限的世道下,成为他们的理想中转站。
但到了2023年,菲律宾规模最大的几所护理学院已开始接到来自英美私立医疗集团的工作邀请,这也让菲律宾护士生的意向出现了转变。
“和我对话的护理系学生委婉地承认新加坡是‘最后的选择’,有的时候,甚至不在考虑范围内。”
Yasmin Y. Ortiga指出,数据显示,尽管新加坡还能吸引一定数量的菲律宾护士,但如今已有越来越多人选择直接前往英国。
此外,新加坡还必须应对来自其他“跳板”国家的竞争,其中又以中东国家如阿联及沙特阿拉伯的挑战最为严峻。
相关中东国家所提供的诱因包括薪金水平和新加坡匹配、不必通过语言测试,以及提供食宿,甚至免费供应他们假期返乡的机票等。
新加坡近年来面临外籍护士流失率过高问题。(联合早报)追根究底,新加坡对外籍护士的吸引力减弱,薪资水平未必是主要因素。
卫生部长王乙康在去年2月的一份国会书面答复中提到,考量所得税率后,新加坡公立医疗机构的护士薪资和澳洲及新西兰相去不远。
今年6月起,新加坡公立医疗机构的2万6000名护士也将获得高达4%的加薪。
其他较常被提及的因素还包括,部分外籍护士希望能更快取得本地永久居留权,以便在此安顿家人。
此外,工作负荷过重及压力过大也是部分让外籍护士打退堂鼓的原因。
为此,新加坡欲巩固作为外籍护士“跳板”的地位,乃至留住他们,就得从打造更合理的工作环境,包括更好的劳逸结合,例如提供更多让外籍护士返乡与家人相聚的假期等方面着手。
另一方面,新加坡社会也必须意识到,增聘外籍护士是形势所趋,否则本地医疗体系将面对更大压力。
区分“我者”与“他者”的排外情绪,尤其不利于新加坡留住及吸引外籍护士前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