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加坡護理局(SNB)2022年數據,本地約3萬7000名註冊護士中,有75%為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其餘外籍護士主要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和緬甸等國。
另外,衛生部數據顯示,在2018年至2022年間,每年有大約700名外籍護士獲得永久居民權。
可以推測,護士隊伍75%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中,有相當比例是已獲得永久居民資格的外籍護士。
隨著本地人口老齡化,醫療需求增加,本地護士供應持續短缺,新加坡預料將更仰賴外籍護士。
但新加坡未來在吸納外籍護士方面恐怕也將面臨更嚴峻的考驗。
「跳板」光環不再?長期以來,新加坡外籍護士的流失率都顯著高於本地護士。
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外籍護士的流失率更從9.5%劇增至14.5%。
不過,由於新加坡是不少外籍護士前往西方國家服務的「跳板」,高流失率過去尚可透過流入的外籍新血填補。
只是隨著新加坡「跳板」光環褪色,加上面臨越來越多國家的競爭,這套模式未必還能奏效。
過去,新加坡是許多國家,如菲律賓護士前往英國、美國和澳大利亞等西方國家的主要「中轉站」。
一方面,新加坡收入相比他們的家鄉高出許多;另一方面,本地醫療機構的培訓及工作經驗,也有助於他們銜接至英美澳等「最終目的地」的醫療體系。
2020年爆發的冠病疫情,各國原就存在的護士短缺問題進一步惡化。幾個「最終目的地」決定把招收外籍護士的規定鬆綁,這對新加坡作為「跳板」的吸引力,衝擊尤為巨大。
例如,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降低了批判性思維考試及語言測試的門檻,這在過去經常是許多有意到當地任職護士的外籍申請者所面臨的主要障礙。當地醫院也取消了外國申請者必須具備兩年臨床經驗的要求。
這意味著,外籍護士能在職業生涯更早的階段展開移民,也就沒有再來新加坡「中轉」的必要。
澳洲則從今年4月起,加速處理來自六個國家,包括新加坡的護士工作申請程序,以緩解當地護理人員短缺問題,這相信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新加坡外籍護士的流失速度。
但到了2023年,菲律賓規模最大的幾所護理學院已開始接到來自英美私立醫療集團的工作邀請,這也讓菲律賓護士生的意向出現了轉變。
「和我對話的護理系學生委婉地承認新加坡是『最後的選擇』,有的時候,甚至不在考慮範圍內。」
Yasmin Y. Ortiga指出,數據顯示,儘管新加坡還能吸引一定數量的菲律賓護士,但如今已有越來越多人選擇直接前往英國。
此外,新加坡還必須應對來自其他「跳板」國家的競爭,其中又以中東國家如阿聯及沙烏地阿拉伯的挑戰最為嚴峻。
相關中東國家所提供的誘因包括薪金水平和新加坡匹配、不必通過語言測試,以及提供食宿,甚至免費供應他們假期返鄉的機票等。
衛生部長王乙康在去年2月的一份國會書面答覆中提到,考量所得稅率後,新加坡公立醫療機構的護士薪資和澳洲及紐西蘭相去不遠。
今年6月起,新加坡公立醫療機構的2萬6000名護士也將獲得高達4%的加薪。
其他較常被提及的因素還包括,部分外籍護士希望能更快取得本地永久居留權,以便在此安頓家人。
此外,工作負荷過重及壓力過大也是部分讓外籍護士打退堂鼓的原因。
為此,新加坡欲鞏固作為外籍護士「跳板」的地位,乃至留住他們,就得從打造更合理的工作環境,包括更好的勞逸結合,例如提供更多讓外籍護士返鄉與家人相聚的假期等方面著手。
另一方面,新加坡社會也必須意識到,增聘外籍護士是形勢所趨,否則本地醫療體系將面對更大壓力。
區分「我者」與「他者」的排外情緒,尤其不利於新加坡留住及吸引外籍護士前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