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部严查空壳公司与岗位重叠,外籍员工需多维度应对续签挑战
2025年以来,新加坡外籍员工就业准证(Employment Pass ,简称EP)续签拒签案例显著增加。据社交媒体反馈及行业数据显示,拒签原因从薪资合理性、公司资质到岗位必要性不一而足。
新加坡人力部( Ministry of Manpower,简化MOM)近期强化审查,将企业合规性、行业需求与员工不可替代性列为三大核心评估维度。本文结合政策案例与专家建议,深度解析EP续签的“隐形雷区”与应对策略。
EP续签拒签三大主因:
薪资、公司、岗位的“三重审查”
1. 高薪≠安全:岗位稀缺性才是核心
尽管月薪1万新元以上的EP申请者通常被视为“高净值人才”,但MOM更关注岗位是否具备不可替代性。例如,某资深工程师因工作内容与本地初级员工高度重叠,且公司未提供技术差异化证明,即使薪资达标仍被拒签。
政策依据:2024年MOM更新的《互补专才评估框架》(COMPASS)明确要求,EP岗位需满足技术门槛、行业稀缺性(参考MOM稀缺行业表)或对本地经济的贡献值。如果从事的是普通行政、销售类岗位等岗位,就算工资再高,也可能因为 “不够稀缺” 而被拒。
图源:MOM
2. 空壳公司成重点打击对象
2024年7月,一家宣称从事“数字营销”的中资企业因虚假申报被查处。MOM调查发现,其注册地址为共享办公室,实际仅雇佣1名兼职本地员工,却为外籍经理申请EP续签。该公司被列入黑名单,涉事员工EP被撤销。
审查趋势:现在 MOM 的审查手段堪称 “福尔摩斯级别”,不仅会查公积金记录、办公租赁合同,连银行流水都要细细核对,就是为了揪出那些 “空壳公司”。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办公场地简陋、员工数量少,还频繁给外籍员工申请 EP,那可得小心了
3. 企业“甩锅”行为面临法律风险
部分企业为规避配额限制,在EP到期前要求员工降级至WP(工作准证),但这种 “甩锅” 行为在新加坡是行不通的!
根据《新加坡雇佣法》,雇主需提前1个月书面通知,并承担由此引发的家属签证失效、子女教育中断等连带损失,比如员工家属签证失效、子女教育中断等。一旦员工起诉,公司不仅要赔钱,还可能面临信誉受损的风险。
企业合规自证:
数据与雇佣记录是关键
MOM在审批续签时,会追溯企业过去3年的合规记录,包括:
本地雇佣真实性:至少2名全职新加坡员工的劳动合同、公积金缴纳证明,证明你是真心实意地为本地创造就业机会。
业务实质性:近6个月的客户合同、发票、银行流水,用真金白银证明公司有稳定收入,能覆蓋运营成本,不是 “空手套白狼”;
发展潜力:政府合作项目、专利证书或年度营收增长数据。
比如,一家成立仅 2 年的科技初创公司,就凭借与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MDA)的合作协议,成功为 CTO 续签了 EP。这充分说明,企业资质在签证审批中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证明”
强化不可替代性证据链
技能证明
考几个含金量高的行业认证,像 AWS 架构师、CFA 等,或者申请专利、参与核心项目,用实力证明你是 “技术大拿”;
薪资对标
参考 Kelly Services 等第三方机构发布的行业薪酬指南,证明自己的薪资符合市场水平,不是 “虚高”;
岗位独特性
写续签申请时,详细说明你的工作内容,比如需要跨国协作、攻克技术难题等本地员工无法替代的部分。
遭遇降级时的谈判技巧
如果公司突然提出让你降级,别慌!先拿出《雇佣法》第 14 条,要求公司承担未提前通知的违约赔偿。同时,可以和公司协商 3 - 6 个月的缓冲期,利用这段时间寻找新雇主,或者申请个性化评估,为自己争取更多机会。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