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部嚴查空殼公司與崗位重疊,外籍員工需多維度應對續簽挑戰
2025年以來,新加坡外籍員工就業准證(Employment Pass ,簡稱EP)續簽拒簽案例顯著增加。據社交媒體反饋及行業數據顯示,拒簽原因從薪資合理性、公司資質到崗位必要性不一而足。
新加坡人力部( Ministry of Manpower,簡化MOM)近期強化審查,將企業合規性、行業需求與員工不可替代性列為三大核心評估維度。本文結合政策案例與專家建議,深度解析EP續簽的「隱形雷區」與應對策略。
EP續簽拒簽三大主因:
薪資、公司、崗位的「三重審查」
1. 高薪≠安全:崗位稀缺性才是核心
儘管月薪1萬新元以上的EP申請者通常被視為「高凈值人才」,但MOM更關注崗位是否具備不可替代性。例如,某資深工程師因工作內容與本地初級員工高度重疊,且公司未提供技術差異化證明,即使薪資達標仍被拒簽。
政策依據:2024年MOM更新的《互補專才評估框架》(COMPASS)明確要求,EP崗位需滿足技術門檻、行業稀缺性(參考MOM稀缺行業表)或對本地經濟的貢獻值。如果從事的是普通行政、銷售類崗位等崗位,就算工資再高,也可能因為 「不夠稀缺」 而被拒。
圖源:MOM
2. 空殼公司成重點打擊對象
2024年7月,一家宣稱從事「數字營銷」的中資企業因虛假申報被查處。MOM調查發現,其註冊地址為共享辦公室,實際僅僱傭1名兼職本地員工,卻為外籍經理申請EP續簽。該公司被列入黑名單,涉事員工EP被撤銷。
審查趨勢:現在 MOM 的審查手段堪稱 「福爾摩斯級別」,不僅會查公積金記錄、辦公租賃合同,連銀行流水都要細細核對,就是為了揪出那些 「空殼公司」。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辦公場地簡陋、員工數量少,還頻繁給外籍員工申請 EP,那可得小心了
3. 企業「甩鍋」行為面臨法律風險
部分企業為規避配額限制,在EP到期前要求員工降級至WP(工作準證),但這種 「甩鍋」 行為在新加坡是行不通的!
根據《新加坡僱傭法》,僱主需提前1個月書面通知,並承擔由此引發的家屬簽證失效、子女教育中斷等連帶損失,比如員工家屬簽證失效、子女教育中斷等。一旦員工起訴,公司不僅要賠錢,還可能面臨信譽受損的風險。
企業合規自證:
數據與僱傭記錄是關鍵
MOM在審批續簽時,會追溯企業過去3年的合規記錄,包括:
本地僱傭真實性:至少2名全職新加坡員工的勞動合同、公積金繳納證明,證明你是真心實意地為本地創造就業機會。
業務實質性:近6個月的客戶合同、發票、銀行流水,用真金白銀證明公司有穩定收入,能覆蓋運營成本,不是 「空手套白狼」;
發展潛力:政府合作項目、專利證書或年度營收增長數據。
比如,一家成立僅 2 年的科技初創公司,就憑藉與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MDA)的合作協議,成功為 CTO 續簽了 EP。這充分說明,企業資質在簽證審批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被動等待」到「主動證明」
強化不可替代性證據鏈
技能證明
考幾個含金量高的行業認證,像 AWS 架構師、CFA 等,或者申請專利、參與核心項目,用實力證明你是 「技術大拿」;
薪資對標
參考 Kelly Services 等第三方機構發布的行業薪酬指南,證明自己的薪資符合市場水平,不是 「虛高」;
崗位獨特性
寫續簽申請時,詳細說明你的工作內容,比如需要跨國協作、攻克技術難題等本地員工無法替代的部分。
遭遇降級時的談判技巧
如果公司突然提出讓你降級,別慌!先拿出《僱傭法》第 14 條,要求公司承擔未提前通知的違約賠償。同時,可以和公司協商 3 - 6 個月的緩衝期,利用這段時間尋找新僱主,或者申請個性化評估,為自己爭取更多機會。
新加坡EP政策正從「量」向「質」轉型,外籍員工需跳出「高薪保簽」的思維定式,通過個人能力提升與企業合規經營的雙重努力,應對日益精細化的審查機制。未來EP續簽的成功,將屬於那些能證明自己與新加坡經濟共生共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