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科技颠覆、金融动荡和冠病疫情的冲击,新加坡人力部(Ministry of Manpower)协助雇主与员工快速适应瞬息万变的就业环境,应对挑战并取得成功。
1.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逆境中突破重围
1955年,政府为缓和劳资紧张关系并解决争议,成立了劳工与福利部(Ministry of Labour and Welfare),在保障员工利益的同时吸引外国投资。
1967年,服装厂工人。来源:新报业媒体
同年,劳工与福利部成立了中央公积金局(CPF Board),推出了强制储蓄制度,历经多年发展,现已覆蓋新加坡人的退休、住房与医疗需求。
全国职工总会于1964年正式注册,代表55个附属工会,共计10万2000名员工,约占当时新加坡劳动力的65%。这为新加坡独特的三方合作架构奠定了基础。
2.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培育高效劳动队伍
1972年,新加坡产业政策迎来了重要转折点。
主要设施维修服务单位(Essential Maintenance Services Unit)的员工回应着居民的服务请求。来源:新报业媒体
国家生产力局在劳工部领导下成立,旨在通过培训提升工业化中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全国工资理事会成立,作为三方合作的薪资谈判机制,取代了易引发劳资纠纷的临时协商制度。
1979年,依据工资会的建议设立了技能发展基金(Skills Development Fund),标志着新加坡从劳动密集型、低技能、低薪行业向技术密集型、高技能、高薪行业的关键转型。
1980年,新加坡全国雇主联合会成立,完善了劳资政三方合作框架,支持新加坡工业化进程。从1980年至1984年,新加坡成功吸引了更多高附加值产业,为国人提供了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3.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加强对雇员与雇主的支持
面对人才短缺与全球竞争加剧,新加坡认识到年长员工的经验和技能所带来的潜力。
清洁工、保安员,以及电梯与电动扶梯维修专员等职业,均已纳入渐进式薪金模式(PWM)覆蓋范围。来源:新报业媒体
1993年,劳工部与职总和雇联会推出退休年龄立法及重新雇佣年龄政策,支持年长员工继续工作并提供退休财务保障。
此后,政府不断调整相关政策,确保年长员工在愿意的情况下能继续参与劳动力市场。
1998年,为反映其在全球化时代更具扩展性和积极性的角色,劳工部正式更名为人力部。
“人力21”计划下的S准证和人才计划为全球人才进入新加坡提供了便利,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
这一开放政策实现了双赢:外国投资创造了就业机会,本地企业从与外资及国际专业人士的交流中受益,加速了行业发展。
随着本地企业生产效率提升和项目规模扩大,新加坡人获得了更多高薪岗位,并在全球公司中担任领导职务。
4. 2010年代至2020年代:与时俱进,推动劳动力发展
2012年推出的渐进式薪金模式(PWM),通过提升技能与生产力,为低收入员工提供有结构性的加薪路径。自2022年起,该模式已扩展至九个领域和职业类别。
政府于2016年实施《外籍雇员宿舍法令》,2023年扩大至1600个宿舍。2021年推出的新宿舍标准将在2040年前应用于现有宿舍,以改善居住环境并加强疫情应对准备。
自2019年以来,政府推出17份工作转型指南,为金融、资讯通信与贸易行业的雇主提供岗位重塑和员工技能提升指导,助力企业提升效率与生产力。
5. 职场的未来
面对技术变革和全球不确定性,新加坡人需主动规划职业发展,可通过劳动力发展局和技能创前程的项目保持竞争力、提升技能。
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举办的流动职业联系站(Careers Connect On-the-Go)等计划,协助本地员工求职与转换职业。来源:新报业媒体
例如,海外市场浸濡计划(OMIP)为参与者提供区域销售、业务拓展和市场分析等岗位的国际经验,并为企业提供薪资和海外津贴补助。
参考资料:
1.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50522-6317160,联合早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