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科技顛覆、金融動盪和冠病疫情的衝擊,新加坡人力部(Ministry of Manpower)協助僱主與員工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就業環境,應對挑戰並取得成功。
1. 1950年代至1960年代:逆境中突破重圍
1955年,政府為緩和勞資緊張關係並解決爭議,成立了勞工與福利部(Ministry of Labour and Welfare),在保障員工利益的同時吸引外國投資。
1967年,服裝廠工人。來源:新報業媒體
同年,勞工與福利部成立了中央公積金局(CPF Board),推出了強制儲蓄制度,歷經多年發展,現已覆蓋新加坡人的退休、住房與醫療需求。
全國職工總會於1964年正式註冊,代表55個附屬工會,共計10萬2000名員工,約占當時新加坡勞動力的65%。這為新加坡獨特的三方合作架構奠定了基礎。
2.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培育高效勞動隊伍
1972年,新加坡產業政策迎來了重要轉折點。
主要設施維修服務單位(Essential Maintenance Services Unit)的員工回應著居民的服務請求。來源:新報業媒體
國家生產力局在勞工部領導下成立,旨在通過培訓提升工業化中的勞動生產力。同時,全國工資理事會成立,作為三方合作的薪資談判機制,取代了易引發勞資糾紛的臨時協商制度。
1979年,依據工資會的建議設立了技能發展基金(Skills Development Fund),標誌著新加坡從勞動密集型、低技能、低薪行業向技術密集型、高技能、高薪行業的關鍵轉型。
1980年,新加坡全國僱主聯合會成立,完善了勞資政三方合作框架,支持新加坡工業化進程。從1980年至1984年,新加坡成功吸引了更多高附加值產業,為國人提供了更多優質就業機會。
3. 1990年代至2000年代:加強對雇員與僱主的支持
面對人才短缺與全球競爭加劇,新加坡認識到年長員工的經驗和技能所帶來的潛力。
清潔工、保安員,以及電梯與電動扶梯維修專員等職業,均已納入漸進式薪金模式(PWM)覆蓋範圍。來源:新報業媒體
1993年,勞工部與職總和雇聯會推出退休年齡立法及重新僱傭年齡政策,支持年長員工繼續工作並提供退休財務保障。
此後,政府不斷調整相關政策,確保年長員工在願意的情況下能繼續參與勞動力市場。
1998年,為反映其在全球化時代更具擴展性和積極性的角色,勞工部正式更名為人力部。
「人力21」計劃下的S准證和人才計劃為全球人才進入新加坡提供了便利,吸引了更多跨國公司。
這一開放政策實現了雙贏:外國投資創造了就業機會,本地企業從與外資及國際專業人士的交流中受益,加速了行業發展。
隨著本地企業生產效率提升和項目規模擴大,新加坡人獲得了更多高薪崗位,並在全球公司中擔任領導職務。
4. 2010年代至2020年代:與時俱進,推動勞動力發展
2012年推出的漸進式薪金模式(PWM),通過提升技能與生產力,為低收入員工提供有結構性的加薪路徑。自2022年起,該模式已擴展至九個領域和職業類別。
政府於2016年實施《外籍雇員宿舍法令》,2023年擴大至1600個宿舍。2021年推出的新宿舍標準將在2040年前應用於現有宿舍,以改善居住環境並加強疫情應對準備。
自2019年以來,政府推出17份工作轉型指南,為金融、資訊通信與貿易行業的僱主提供崗位重塑和員工技能提升指導,助力企業提升效率與生產力。
5. 職場的未來
面對技術變革和全球不確定性,新加坡人需主動規劃職業發展,可通過勞動力發展局和技能創前程的項目保持競爭力、提升技能。
新加坡勞動力發展局舉辦的流動職業聯繫站(Careers Connect On-the-Go)等計劃,協助本地員工求職與轉換職業。來源:新報業媒體
例如,海外市場浸濡計劃(OMIP)為參與者提供區域銷售、業務拓展和市場分析等崗位的國際經驗,並為企業提供薪資和海外津貼補助。
參考資料:
1.https://www.zaobao.com.sg/news/singapore/story20250522-6317160,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