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港組屋區停車場上演暴力衝突!
67 歲老翁蘇亞盛因與德士司機倒車碰撞事件,從索賠談崩演變為持刀揮拖把攻擊,5 月 26 日在國家法院承認恐嚇及蓄意傷人罪,被判入獄兩個月。這起充滿戲劇性的衝突,暴露了路怒事件中情緒管理的致命短板。
碰撞糾紛:從 2000 元索賠到肢體衝突 2023 年 8 月 1 日下午,65 歲德士司機在組屋停車場倒車時,不慎撞倒騎行行動輔助工具(PMA)的蘇亞盛。
司機立即下車道歉並提出賠償,不料蘇亞盛開口索要 2000 新元,經協商降至 1000 元仍遭司機拒絕(司機僅願維修設備)。
雙方爆發激烈爭吵,扭打中蘇亞盛從輔助工具上撿起一把刀沖向司機,被路人及時阻攔奪刀。
暴力升級:拖把上陣,多次攻擊致司機骨折 失控的蘇亞盛並未罷手,轉而跑到附近咖啡店拿起拖把,返回現場後揮向司機左肩,多次擊打導致司機全身多處擦傷、右手骨折,需住院 14 天。
目睹全程的公眾紛紛上前勸阻,市鎮會人員報警後,警方到場將其逮捕。
法庭審理:情緒失控代價沉重 法官指出,被告在衝突中使用刀具及拖把攻擊,且針對手部等關鍵部位,主觀惡性明顯。
儘管辯方以 「年事已高、事發衝動」 求情,法庭仍認定其行為嚴重危害公共安全,判處兩個月監禁,並強調 「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暴力的藉口」。
社會警示:路怒衝突中的理性邊界 此案折射出老齡化社會中特殊群體的衝突處理難題 —— 行動輔助工具使用者與機動車駕駛員的路權博弈日益凸顯。
數據顯示,新加坡 2023 年涉及 PMA 的交通事故同比上升 18%,其中因賠償糾紛引發的肢體衝突占比達 35%。
專家呼籲,公眾需強化 「先報警、後協商」 意識,通過保險理賠或法律途徑解決爭議,避免以暴制暴。
從倒車碰撞到牢獄之災,蘇亞盛的衝動付出了沉重代價。
正如法官在判決中所言:「當情緒凌駕於理性之上,再小的糾紛都可能變成災難。」
這起案件為所有道路使用者敲響警鐘:在新加坡這個倡導 「和諧共處」 的社會,任何時候都應讓法律與文明成為解決衝突的第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