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新加坡——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南端最窄處,是花園城市,也是夢想孵化地。克拉碼頭的燈火與魚尾獅的守望,訴說著過去與未來的故事。聖淘沙的陽光沙灘,牛車水的煙火氣息,都讓人流連忘返。
這裡的每一寸土地充滿生機,每一刻時光都值得珍藏,是閃耀在世界地圖上的璀璨之星。 新加坡共和國(Republic of Singapore),簡稱新加坡,首都新加坡市。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世界重要的轉口港及聯繫亞、歐、非、大洋洲的航運中心。
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占全國面積的88.5%,島的東西寬約50千米,南北長約26千米,國土面積735.2平方千米,海岸線長193千米。
官方語言為英語、馬來語、華語(普通話)和泰米爾語,其中英語是行政、教育和商業領域的主導語言,馬來語被憲法規定為象徵性「國語」。
新加坡將全國劃分為5個行政區,定名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和中區社理會。2020年,這5個社區分為31個選區,包括14個單選區和17個集選區。
新加坡獨立後,在李光耀的領導下迅速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亞洲四小龍之一,城市基礎設施排名世界第一;新加坡以其高效政府、多元文化和繁榮經濟聞名於世。
國旗國徽 新加坡國旗旗面由上紅下白兩個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新月象徵國家,五顆星代表國家建立民主、和平、進步、正義和平等。
新加坡國徽圖案的中間部分是一個紅盾,左側是一頭獅子,是新加坡的象徵;右側是一隻老虎,象徵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之間歷史上的聯繫。
紅盾下方為金色棕櫚枝葉,底部藍色飾帶上用馬來文寫著」前進吧,新加坡」。
國花 新加坡國花為卓錦·萬代蘭,是由卓錦女士(愛尼絲·卓錦,1862—1932,是一位僑居新加坡的亞美尼亞人,以其卓越的園藝才能而聞名)培植。花朵清麗端莊、生命力特強,象徵新加坡人的氣質和刻苦耐勞、果敢奮鬥的精神。
歷史概要 新加坡古稱淡馬錫,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獅城。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紀,是馬來半島的一部分。8世紀屬室利佛逝王朝。
14世紀,新加坡成為馬六甲蘇丹國的一部分。
18—19世紀,為馬來柔佛王國的一部分。
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爵士抵達新加坡,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
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占領。
1945年,日本投降,英國恢復殖民統治,次年劃為直屬殖民地。
1959年,實現自治,成為自治邦,李光耀成為首任總理。
1963年9月,與馬來亞、沙巴、砂拉越共同組成馬來西亞聯邦。但因政治和經濟分歧,於1965年8月9日獨立,成立新加坡共和國;同年9月成為聯合國成員國,同年10月加入大英國協。
獨立後,新加坡在李光耀的領導下迅速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
新加坡以其高效政府、多元文化和繁榮經濟聞名於世。 山河地理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
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20世紀60年代,新加坡陸地面積581.5平方千米,經過多年填海造地已增加了25%。
政府計劃到2030年再填海造地100平方千米。新加坡地勢低平,平均海拔15米。主要山峰包括武吉知馬山和花葩山。
武吉知馬山 位於新加坡主島中心附近,海拔高度為163.63米,是新加坡境內的最高峰。武吉在馬來語中意為「山丘」。
花葩山 位於新加坡南部,海拔高度為115米,是新加坡的第二高峰。花葩山靠近繁華市區,面向新加坡海港,是一個可以遠眺新加坡全城及海港南部島嶼的地方。
新加坡共有32條河流,最長的河道是加冷河,全長約10千米,是新加坡河的三倍。
源頭在新加坡中部的貝雅士蓄水池下段,向南流入加冷盆地與濱海蓄水池,最終匯入大海。
氣候生態
新加坡屬熱帶海洋性氣候,長年受赤道低壓帶控制,為赤道多雨氣候,氣溫年溫差和日溫差小,年平均溫度在23℃~35℃。受東北季候風影響及低壓帶的南移,12月平均氣溫在23℃~24℃。6月到9月盛行西南風,最為乾燥。
新加坡降雨充足,年均降雨量在2400毫米左右,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為雨季,受較潮濕的季風影響,年平均相對濕度介於65%到90%之間。
新加坡森林覆蓋率為21.7%,城市綠化率很高,全島綠化覆蓋率高達50%以上,展現了其「花園城市」的美譽。
發達程度 2024年,新加坡國內生產總值為5475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0位;人均GDP高達9.01萬美元,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在世界上屬於已開發國家。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人類發展指數(HDI)為0.949,在全球排名第10位,屬於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新加坡人口城市化率為100%;基尼係數為0.364左右。
人口宗教 2024年,新加坡常住總人口為603萬人,其中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為418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達8207人。
新加坡華人占74%左右,其餘為馬來人、印度人和其他種族。
佛教是新加坡第一大宗教,信徒占總人口的比重33%,其次是基督教18%,伊斯蘭教14%,道教10%,印度教5%,其他宗教不到1%,無宗教信仰者18%。 民族元素
新加坡的民族元素主要體現在其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各民族的傳統習俗中。
多元種族。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由馬來族、華裔、印度裔和歐亞裔四大種族構成。為了促進種族和諧,新加坡實行了雙語教育制度、平等的兵役制度和多種族家庭混居的組屋制度。
每年的7月21日是種族和諧日,人們會穿上自己種族的傳統服飾,互相了解其他種族的文化和特色。
宗教信仰。在新加坡,你可以找到各種族的傳統文化與宗教場所和諧共存。
例如,華人佛教文化的標誌建築佛牙寺、印度教文化的馬里安曼興都廟、馬來人伊斯蘭教文化的蘇丹回教堂以及代表當地娘惹文化的土生華人博物館。
歷史遺蹟。新加坡的歷史遺蹟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例如,老巴剎將優雅的殖民地時代建築、歷史文化古蹟和本地美食巧妙融合,各種族在同一屋檐下就餐,分享各自的美食。
節日慶典。新加坡的節日慶典也體現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例如,農曆新年慶祝活動不僅吸引了華人參與,也吸引了其他種族的人們共同參與。
習俗禁忌 新加坡的習俗與禁忌主要體現在以下諸多方面:
社交禮儀。新加坡人見面時握手是常見禮儀,首次見面需稱呼「某先生/太太/小姐」以示尊重。與馬來人握手時,對方可能雙手輕握後放至胸前,此為傳統禮貌。初次拜訪需提前預約,避免貿然登門。
宗教習俗。商品包裝禁用如來佛圖像,華人祭祖習俗隆重(如清明節燒冥包、豪車模型等)。
節日習俗。華人在清明節會提前掃墓、燒紙制貢品,如「國際護照」、咖啡機等。馬來族開齋節齋月結束後穿傳統服裝訪親、共享美食。
飲食禁忌。穆斯林餐館禁豬肉,印度餐館可能禁牛肉,需尊重飲食差異。與印度/馬來人用餐時,避免使用左手(被視為不潔)。
言行禁忌。電梯、地鐵等公共場所禁菸;禁隨地吐痰,違者高額罰款;禁止銷售普通口香糖;垃圾需分類並在指定時間丟棄。避免討論政治、宗教、種族及配偶問題,適宜話題包括旅行、美食等。忌諱說「恭喜發達」。
避免用食指指人或雙手叉腰。低層公寓需注意隱私,未拉窗簾可能被舉報。
數字色彩。忌諱數字4、6、7、13、37、69,尤其厭惡數字7。黑色象徵厄運,紫色不受歡迎;偏愛紅、藍、綠色。
傳統美食
新加坡的十大傳統美食涵蓋了多民族與多元文化融合的經典代表:
1.海南雞飯。新加坡的「國菜」,以嫩滑的白斬雞搭配雞油蒸製的香米飯,佐以辣椒醬、薑蓉和黑醬油,口感層次豐富。知名攤位如「天天海南雞飯」和「文東記」是必嘗之選。
2.辣椒螃蟹。新加坡海鮮料理的代表,選用鮮活螃蟹以番茄醬、辣椒和雞蛋調製的醬汁烹煮,酸甜微辣,搭配炸饅頭蘸醬汁更顯風味。「珍寶海鮮樓」或「無招牌海鮮」受到推薦。
3.叻沙。椰漿咖喱湯底的米粉,融合蝦、魚餅、豆芽和香茅等香料,湯底濃郁且層次分明。加東地區的「加東叻沙」是經典版本。
4.肉骨茶。以豬骨與中藥材熬制的滋補湯品,搭配油條或米飯食用,藥香與肉香交織。知名品牌包括「黃亞細肉骨茶」和「發起人肉骨茶」。
5.炒粿條。街頭經典炒粉,寬粉條與豆芽、臘腸、蛤蜊等爆炒,加入黑醬油和辣椒,鑊氣十足。牛車水的「歐南園炒粿條」備受推崇。
6.咖椰吐司。傳統早餐,酥脆吐司夾咖椰醬(椰漿與雞蛋製成)和黃油,搭配南洋咖啡或半熟蛋,甜香濃郁。「亞坤咖椰吐司」是代表品牌。
7.印度煎餅。印度社區的代表美食,薄脆煎餅可蘸咖喱或砂糖,創新口味如芝士或冰淇淋也受歡迎。小印度一帶的攤位值得一試。
8.沙爹。炭烤腌肉串(雞肉、牛肉或羊肉),蘸花生醬食用,香氣濃郁。老巴剎夜市是熱門品嘗地。
9.羅惹。混合水果、蔬菜、油條和豆芽的沙拉,淋上蝦醬與花生碎,酸甜咸辣交融。牛車水「芳林巴剎」供應地道版本。
10.椰漿飯。馬來傳統美食,椰香米飯配炸雞翅、江魚仔、花生和參巴醬,是新加坡人鍾愛的早餐。
旅遊景點
新加坡作為一個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交融的國家,擁有許多著名的旅遊景點,以下是新加坡最著名的十大旅遊景點:
1.濱海灣金沙酒店
位於新加坡濱海灣,以其獨特的船形屋頂和無邊泳池聞名,是新加坡的地標之一。
由3座連成一串的酒店大樓組成,頂部建有景色壯觀的空中花園,酒店內則設有「漂浮式」水晶閣、蓮花外形的博物館、出售各種先進商品和國際奢侈品牌的零售商店、精緻時尚的名廚餐廳、享之不盡的影院娛樂、激情涌動的夜總會以及一座拉斯維加斯風格的娛樂場。可以讓遊客享受豪華住宿、購物、餐飲以及欣賞濱海灣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