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可抵萬難 南大辯手和團隊盼打進亞太辯決賽 (01/07/2025) 兩年一度的亞太大專華語辯論公開賽在南洋理工大學拉開帷幕,比賽共吸引111支隊伍報名,創歷來新高。來自全球6個地區的12支隊伍成功晉級線下循環賽,爭取打進八強。
兩年一度的亞太大專華語辯論公開賽在南洋理工大學拉開帷幕,比賽共吸引111支隊伍報名,創歷來新高。
來自全球6個地區的12支隊伍成功晉級線下循環賽,爭取打進八強。
由南洋理工大學中文學會主辦的亞太大專華語辯論公開賽已邁入第十二屆。由於賽事反應熱烈,報名的111支隊伍須通過電子抽籤,最終36支隊伍獲得參賽資格。為了讓更多隊伍有機會參賽,主辦方將本屆參賽名額從原本的24支增加到36支。
此外,今年的比賽也首次以線上和線下的方式進行。籌委會主席賴馨瑜解釋主辦方這麼做的原因。
籌委會主席賴馨瑜說:「我們希望賽事未來可以達到更高的國際知名度,讓更多人關注到原來新加坡也有自己本土的大專華語辯論賽。以之前的情況來看,一些大學沒有報名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時間來到新加坡比賽,所以有了線上線下的參賽方式,可以讓更多辯手遠程參賽。」
獲得參賽資格的36支隊伍今年2月在線上進行激烈交鋒,12支隊伍脫穎而出,晉級線下循環賽,他們將就生育是否是個人選擇、延遲退休年齡是否是社會進步的體現、政治人物應以誠信或公共利益為優先考量,以及正義應該以利益或道德基礎為核心展開辯論。各隊之後還需經歷複賽、半決賽的考驗,最終決出兩支優勝隊伍,爭奪冠軍。
熱愛可抵萬難 南大辯手盼打進亞太辯決賽擁有兩年辯齡的喬益琳和團隊代表南大辯論隊出戰。
喬益琳說:「辯論讓我學會了團隊合作和堅持,辯論還教會了我一點,那就是熱愛可以抵萬難,你如果真的熱愛一個事情的時候,你就會有很大的動力去做,並且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堅持。辯論還讓我意識到要笑著面對失敗,我們都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在辯論中有輸有贏。我剛開始參加辯論的時候,把勝負看得非常重要,後來覺得更重要的是應該以平常心對待。」
本屆亞太辯的評審之一陳思淵曾代表台灣輔仁大學參加第一屆比賽。擔任評審多年的他說,最看重的是邏輯的正確性、理論的完整度,以及是否能夠理解對手的論證,並給予準確的回應。
陳思淵說:「每個世代的學生他們面對辯論的方式已經不一樣,20多年前我參賽時沒有手機、沒有手提電腦也沒有谷歌,那時候我們須到圖書館找好資料印出來,領著兩個皮箱來這邊打比賽,那時候要做學術研究相對是比較辛苦的,所以那時候的學生對於問題討論的深入度是比較高的,因為我們必須建築在大量的閱讀之上。現在的選手的能力比較不一樣,因為他們很容易取得大量的資料,在這麼多的資料中如何找出一個有力的說法,並且從不同思考的角度去切入,變成是這個年代的選手主要面對的問題。因此我覺得倒不是進步或退步,而是隨著世代的不同,大家有了對於辯論不同的詮釋,辯論開始呈現不同的樣態,訓練出不同的人才。」
比賽即日起一連五天舉行,八強賽和半決賽分別在這個星期四(4日)和星期五(4日)進行,決賽定這個星期六(5日)。公眾可到亞太大專華語辯論公開賽的Youtube和Bilibili頻道觀看直播。
亞太辯的前身是「新馬大專華語辯論賽」,當時的參賽隊伍來自新馬兩地,賽事在2004年擴大規模,吸引各地的優秀辯論隊伍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