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授權機制原本讓保單持有人能在入院前明確知悉賠付金額,並在出院時免於墊付全額醫療費。若未獲授權,保險公司則在治療後評估索賠申請。
大東方此舉釋放了一個明確信號:它不會無條件為醫院的高收費買單。
衛生部發言人6月19日回應表示,受影響的綜合健保計劃(Integrated Shield Plans,簡稱IP) 屬於商業產品,雖然衛生部會規範IP的關鍵參數,以確保財務可持續,但個別保險公司在事先授權流程,以及與私立醫療機構的合作安排上的調整,均基於商業和精算考量。
但衛生部的回應似乎沒有平息人們的疑慮,衛生部長王乙康今日(7月1日)一反社交媒體講究簡短明快的特點,在個人臉書專頁發表長文,進一步說明衛生部的立場與看法。
公共醫院病患不受影響王乙康首先強調,這起事件影響的主要是有意到私人醫院接受治療的私人保險保戶,而本地超過九成的急症住院護理服務,是由公共醫院提供,包括選擇入住非補貼病房的患者。
因此,公共醫院的病患不受大東方保險最新的舉措影響。
「儘管如此,我早已對我國私人醫療保險與私立醫療體系的發展表示關切。當前的運作模式已難以為繼。私人保險公司與私立醫院陷入了相互牽制的局面,最終受害的是所有利益相關者,包括病人。」
的確,王乙康一年前在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成立25周年慶典晚宴上,就警告說過於慷慨的醫療保險條款,會鼓吹「自助餐心態」(buffet syndrome,即投保人因為已經繳費,因此抱著不用白不用的心態)。這將推高醫療費,導致投保人須支付更高的保費。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保險產品的設計。保險公司知道,保戶最擔心的是突如其來的巨額醫療帳單,因此推出保障範圍非常廣泛的保險產品,以吸引顧客和爭奪市場份額,包括「照單全賠」(as-charged)或無限額理賠的計劃,以及幾乎可涵蓋所有費用的附加險(riders)。
但當幾乎所有的醫療費用都由第三方(這裡指保險公司)承擔時,病人與醫療服務提供者之間的互動邏輯就會發生變化,容易出現使用超過必要的服務的傾向。這是人之常情。
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擁有附加險的病人提出索賠的可能性,是沒有附加險的1.4倍,索賠金額也平均高出1.4倍。
隨著索賠額逐年上升,保險公司發現保費已無法覆蓋索賠支出,因此只能採取兩個應對措施。
第一,是在理賠流程中引入更多管控,例如設定醫生名單制度,甚至像目前一樣,暫停部分高索賠率醫院的事先授權書。
第二,是調高保費。過去幾年,附加險的保費大幅上漲,導致不少保戶,尤其是年長者,選擇終止附加險。他們發現,每年支付近萬元保費,只是為了應付幾千元的自付額(deductibles)和剩餘自付額(residual),並不划算。
結果是:
長此以往,公共醫療系統將承受更大壓力。
王乙康指出,衛生部已通過多種方式加以干預。
第一,設立了醫療收費基準,以引導合理收費、防範過度收費。
第二,對少數作出不當索賠的醫生採取行動,包括要求他們重新修讀費用設定課程,或暫停他們使用保健儲蓄(MediSave)與終身健保(MediShield Life)為病患索賠的權限。
第三,增添更多費用可負擔的私立醫院選項,例如安微尼亞山醫院(Mount Alvernia Hospital)。衛生部目前正探討設立一家非營利私人急症醫院的可行性。不過,即使決定落實這項計劃,也還需要幾年時間。
其實,這些都不是衛生部的新計劃。早在2024年1月,衛生部就宣布有意推出新的非營利私人急症醫院模式。
「公平地說,部分保險公司已經開始作出調整。多數公司如今也提供較為可負擔的附加險替代方案,這些方案未必能完全覆蓋自付額,但共付比例較高,這類附加險保費可便宜一半,保險經紀應積極向保戶推薦這些費用更合理的選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更重要的是,這類附加險能在保障保戶免於大額自費醫藥費的同時,減少過度服務與過度收費,有助於私人醫院與醫生更專注於提供有價值、可負擔的醫療服務。
「從長遠來看,病人若選擇在私人醫院就醫,將能獲得比現在更合理的待遇,因為現狀實在不可持續。」
王乙康最後表示,要解開這個死結,需要每一方都盡一份力。保險公司近期的舉動雖然令一些人感到不安,但我們必須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並認識到我們必須為私人醫療保險體系建立更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否則,所有人都是輸家。
王乙康也承諾,
衛生部將致力協助解開這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