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在瑞士銀行的一個經濟會議上說了段大實話,直接捅破了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生存的窗戶紙。
他說,新加坡當然不想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這不符合國家利益。但也直言:如果現在逼新加坡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大機率會選美國;但要是20年後,可能就會傾向中國。這段話背後其實藏著小國在大國博弈里的生存邏輯。
圖源:楊榮文臉書
為什麼「今天」還得選美國?
楊榮文說現在選美國,理由很簡單:新加坡的金融體系、武裝部隊,都和美國綁得很緊。
金融方面,新加坡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離不開美國主導的全球金融規則,很多國際會議、交易體系都是在美國這套框架里轉的。
武裝部隊更不用說,新加坡的不少武器裝備都來自美國和歐洲,安全上確實依賴美國主導的體系。
簡單說,現在選美國,是因為新加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體系——金融和安全,目前還深深依賴著美國主導的秩序。根基在這,沒得選。
為什麼「20年後」可能傾向中國?
那為啥說20年後可能轉向中國?楊榮文的判斷很直接:國際規則說到底靠政治實力撐著,而 「地基正在搖晃」。
經濟綁得越來越緊,中國已經連續14年是整個東協最大的貿易夥伴。中國對東南亞的直接投資快3000億美元,是美國的3倍。照這趨勢,20年後亞洲經濟占比可能突破40%,誰是區域 「核心」 一目了然。
中國做生意不搞接管,楊榮文特彆強調一點:「中國沒有興趣『接管』東南亞國家」。他認為中國在東南亞更像是個「做生意的好鄰居」。比如印尼的雅萬高鐵,修好了直接方便老百姓出行,帶動貿易;RCEP協定里,中國也沒強行推自己的規則,讓各國按節奏來。這種「務實合作」的模式,是新加坡所能接受的。
世界在變「多極」,美國影響力在變。楊榮文有個重要判斷,他認為特朗普的政策其實在「加速一個多極世界的到來」。簡單說就是美國一家說了算的日子在加速過去,世界力量更分散了。
亞洲的經濟分量在全球占比會越來越大。當經濟重心東移,遊戲規則的話語權也可能跟著變,新加坡得看清這個趨勢。
新加坡的核心立場:不想選!
生存之道是「靈活」和「分散風險」
這裡必須劃重點!楊榮文反覆強調,上面說的「選美國」或「可能傾向中國」,都是在「如果西方非要逼我們選」這個最壞、最被迫的情況下!
新加坡最核心、最根本的立場是:絕對不想選邊站!
總理黃循財連任後,出訪的首個東協以外國家就是中國,見面就說要和中國在多邊平台上好好合作。經濟上更明顯:半導體產業既接美國訂單,也歡迎中資建廠;金融領域既用美元結算,也在悄悄擴大人民幣的使用範圍。
就像楊榮文說的,得準備 「多種播放設備」。美國的體系還能用,就繼續用著;中國這邊勢頭好,就提前接上線。這種 「不把雞蛋放一個籃子」 的做法,是小國在大國之間求生存的本能。
說到底,國家選擇看的是 「誰能讓自己活得更好」
楊榮文的話里,最實在的是這句:國際上的選擇,從來不是看 「關係好」,而是看 「和誰合作能活得更好」。畢竟在國際政治的叢林裡,能適應變化的,才能活得更久。
Jarison丨編輯
Leo丨編審
網絡資料整理丨來源
pixabay丨圖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