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理工大學(新工大)將校園轉化為實驗室,構建應用網絡系統提供實時數據,助力師生開展研究;與此同時,新加坡社科大學(新社科大)推出全新AI平台,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閱讀材料並進行自我評估,兩校以不同科技路徑推動教育創新升級。
新加坡理工大學
· 新工大將校園變「實驗室」
建應用網絡系統提供實時數據助師生研究 ·
天氣如果不太熱,冷氣要調高几度?
教學樓里的廁所何時需要打掃?
人被困在電梯里該怎麼辦?
為幫助學生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新加坡理工大學正把整個校園變成一座「實驗室」。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兼教育部高級政務部長普傑立醫生,在昨天的新工大應用學習大會上,宣布新工大正在榜鵝新校區內建設「實時應用網絡系統」( Living Lab Network,簡稱LLN),計劃年底前建成。
這個校園數碼基礎設施系統,依靠各種實時運行數據,為師生和業者提供合作機會。
這些數據主要靠安裝在校園的兩萬多個傳感器實時傳輸,來自教室、餐廳、走道、電梯等不同區域。學生可利用數據監控校園設施的運作,通過數字孿生等技術,進行各種實驗和創新研究。數字孿生一般指創建物理對象的虛擬副本,用於模擬分析目的。
在LLN項目的企業合作方面
新工大與新加坡能源集團(SP Group)共同開發東南亞首個適用於校園的多能源微電網,讓學生在實際環境中研究太陽能、電池儲能系統和電網的穩定性;
校方還與法國能源集團ENGIE合作,建立區域供冷系統,讓學生體驗大規模可持續冷卻技術。
LLN項目2016年起開始籌備,2019年榜鵝新校區動土後開建,經費來自政府、企業等多個渠道。新工大數碼化技能中心主任黃開莊教授參與了整個過程。該項目不僅讓學生了解建築管理的相關技術,還能提升他們的網絡安全技能。
倘若學校建築遭受網絡襲擊,黑客可以篡改大樓作業系統,讓電梯里的人出不來……新系統可讓學生從信息技術和運營技術兩方面,學習如何應對。
黃開莊解釋,信息技術層面的網絡安全主要指手機、電腦等設備;運營技術則針對電梯、自動門等各類建築設施。通過LLN項目,學生能結合兩者技術特點,學習最新網安技能,防患於未然。
目前,新工大與日本電器亞太區部門(NEC APAC)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進行實時應用網絡系統的基礎設施開發,確保在設計和落實上,滿足人才發展和應用研究的需要。
新加坡社科大學
· 新社科大推出新AI平台
助學生掌握閱讀材料和自我評估 ·
新加坡社科大學將在7月份的新學期推出新人工智慧平台,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瀏覽和概括所有課程的閱讀材料,並通過生成式問答檢測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新社科大副校長(教學資源)李偉亮副教授說,平台收錄了學校800多門課程的教材和資料,學生可在線閱讀材料,並利用人工智慧根據個人需求,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他指出,新社科大是新加坡首個推出這類人工智慧平台的大學。
網站的人工智慧導師功能,可根據材料或整個學校的資料庫,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並給出資料來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材料內容。與開放式平台如ChatGPT相比,「iSmartGuide」只根據特定資料來源回答問題,因此它的回答更有依據,也更可靠。
這個平台自去年年初開始研發,已有超過7000名學生參與使用。商務分析學生索哈姆(Nath Soham,25歲)說,一些課程的閱讀量較大,平台的人工智慧工具可以幫他更好地理解閱讀材料、劃出重點,減少複習備考的壓力。
平台的人工智慧測驗功能,也可根據文本內容,生成模擬問答和選擇題,並對學生的答案做出相應評估和建議,幫助學生自我檢測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李偉亮說:「新社科大學生的背景十分多元,有年輕人、終身學習的成年人,也有白天工作晚上要照顧孩子的工作人士。他們很多不在學校里上實體課。我們將課業資源數碼化,利用人工智慧輔助,讓他們可以隨時隨地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進度,更高效地學習。」
學生不僅可瀏覽學習自己修讀的科目,也可收藏並自學其他科系的課程,在網站上建立屬於自己的資料庫。此外,網站還提供閱讀材料的四種語言翻譯、概括等功能。
針對近期人工智慧與學術誠信的議題,新社科大發言人表示,學校高度重視學術誠信,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學校已加強相關政策與實踐,確保作業能真實反映每個學生的努力與理解程度。
「我們的目標不僅是確保合規,更要培養思辨力,幫助學習者在學業及未來職業生涯中,審慎且負責任地運用這些工具。」
信息來源: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