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 年 7 月 1 日瑞銀年中展望會議的聚光燈下,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突然拋出震撼預判:「若 20 年後不得不選邊,新加坡可能傾向中國。」 這句在中美博弈白熱化背景下說出的論斷,猶如一顆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國際輿論對東南亞地緣走向的熱烈討論。
這位曾主導新加坡外交二十年的 「戰略設計師」,為何在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的節點,公開顛覆西方世界對 「新加坡必選美國」 的固有認知?其背後暗藏的,是小國在大國實力消長中 「利益計算優先於意識形態」 的生存法則,以及對亞洲世紀到來前地緣經濟格局的精準推演。
一、算清經濟帳:
中國「錢袋子」 決定未來走向
中國連續 14 年穩坐東協最大貿易夥伴寶座,去年雙邊貿易額突破 1.2 萬億美元,這對依賴轉口貿易的新加坡來說,意味著 22.4% 的貨物貿易額、800 億新元的在新投資都與中國深度綁定。
這種依存度早已超越簡單的 「買賣關係」:當 RCEP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原產地規則開始重塑區域產業鏈,新加坡的金融結算、物流倉儲等優勢產業,正像鐵釘被磁石吸引般,逐漸納入中國主導的區域經濟規則體系。
最直觀的例子是人民幣國際化:作為全球第四大人民幣離岸中心,新加坡 38% 的東南亞人民幣清算量,本質上是在為未來 「中國標準」 的貿易結算預埋接口 —— 就像港口不斷升級泊位以適配更大的貨輪,新加坡正通過政策調整,讓自己的經濟系統更順暢地接入 「中國經濟列車」。
二、中國不做「老大哥」:
用做生意代替劃地盤
楊榮文反覆強調 「中國不會把東協變成衛星國」,這恰恰戳中了新加坡的核心關切。與美國動輒揮舞 「價值觀大棒」 不同,中國在東南亞下的是 「務實合作棋」:
印尼雅萬高鐵通車後,每天運送數萬名乘客,背後是 「基建投資 - 客流增長 - 貿易升溫」 的閉環;RCEP 談判中,中國放棄強制規則輸出,轉而接受 「漸進式開放」,讓各國根據自身節奏融入區域市場。
這種 「做生意而非劃勢力範圍」 的邏輯,與新加坡自建國起奉行的 「功能性合作」 不謀而合。最典型的是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項目,雙方避開敏感的政治議題,聚焦金融服務、航空物流等 「純商業領域」,如同在大國博弈的險灘中辟出一條 「中立航道」。
對新加坡而言,中國更像一個 「超級供應鏈夥伴」,而非 「強勢盟主」,這種關係讓它既能享受合作紅利,又不必擔心被捆綁上政治戰車。
三、20 年倒計時:
從「美國慣性」到「亞洲重心」
楊榮文坦承 「當下仍選美國」,因新加坡的金融體系、軍事裝備(如 F-35 戰機採購)深度嵌入美國主導的秩序。但他隱含的時間邏輯在於:美國體系的慣性正面臨亞洲經濟重心東移的消解。
數據顯示,東協 + 中日韓(10+3)經濟體量已占全球 25%,而中國對東南亞直接投資存量近 3000 億美元,是美國的 3 倍。當 20 年後亞洲 GDP 占比可能突破 40% 時,區域經濟主導權的轉移將倒逼地緣規則重構。
新加坡現在做的,就是 「兩邊都不得罪」:一邊繼續和美國合作,保持現有的安全和金融體系;一邊悄悄加大和中國的合作,比如半導體產業既接美國的訂單,也歡迎中資建廠;金融上既用美元結算,也擴大人民幣的使用。
就像炒股的人,不會把所有錢都押在一支股上,而是分散投資,等哪支股票明顯漲起來了,再重點投。新加坡就是在等亞洲經濟 「漲起來」 的那一天,再調整自己的策略。
四、新加坡的「萬能插頭」
策略:誰的插座都能插
楊榮文以「多種播放設備」 比喻的生存策略,正是新加坡的終極生存智慧,藏在其「制度彈性」當中。
這個面積僅 734 平方公里的城邦,法律體系巧妙融合普通法與大陸法元素,既能讓美國企業用熟悉的規則打官司,也能讓中資公司通過商事調解快速解決糾紛;金融管理局推出的 「沙盒監管」,允許數字貨幣項目同時適配中國的跨境支付系統和美國的加密貨幣合規框架,如同打造了一個 「國際規則轉換器」。
更精妙的是對東協框架的運用:新加坡推動東協與中國建立 「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並主導《東協數字總體規劃 2025》與中國 「數字絲綢之路」 對接,將自身的戰略傾向包裝成 「區域集體選擇」。
這種操作就像在大國之間架設一座 「多邊橋樑」,讓新加坡的每一個親華動作,都顯得像是東協 10 國的共同決定,從而大幅降低 「選邊」 帶來的政治風險。
小國的生存法則
—— 利益比感情更實在
楊榮文的預判其實很簡單:國家之間的選擇,不是看「和誰關係好」,而是看 「和誰合作能活得更好」。新加坡沒有大片土地和資源,只能靠 「精明算帳」 在大國之間生存。
20 年後傾向中國,不是因為喜歡誰,而是算準了中國會成為東南亞經濟的 「核心樞紐」,跟著中國能賺更多錢、獲得更多機會。在國際政治里,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 這就是小國的生存智慧。畢竟,在國際政治的叢林裡,生存下去的從來不是最強大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