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四個字要如何濃縮成三個字,留待有才的蟻粉思考。紅螞蟻只知道,這三個字肯定不是「離不開」。
刷新聞的時候,看到有人宣稱,中國遊客來到新加坡覺得不像出國,更像進入「南洋分省」(嘿嘿,把「坡縣」稍微提升到「分省」就沒問題了嗎?),中國品牌滲透新加坡的方方面面,甚至連歷任總理都是華人,基此斷言:
「新加坡已經離不開中國了!」
客觀地說,中國品牌在新加坡比比皆是,用的吃的有很多都來自中國。
手握華為手機刷TikTok、小紅書,上淘寶網購,的確是很多人的現狀;餐飲方面幾乎到了隨手扔個石頭都會砸中一個中國品牌的程度,大小商場隨處可見的至少有海底撈、探魚、雲海餚、楊國福、太二、湊湊、農耕記等等。
就連夜店、服裝、電器、交通工具、休閒娛樂等等,都看得見中國品牌和產品。
但其中的原因離不開另外三個字:性價比。
新加坡人是精打細算的一群,出國旅遊時都不忘平衡開支,平時自然也要確保每分錢花在刀口上。
中國國內市場有多卷,新加坡人都看在眼裡,也深知能在中國市場脫穎而出的品牌,質量肯定不差。
即使是非華族也是如此,一名自稱是印族回教徒的新加坡網民最近也在網上貼文表示,自己很喜歡「舌尖尖蘭州牛肉拉麵」清真餐館,家人也愛上了思家客超市售賣的清真認證寬麵皮。
必須強調的是,這位網民是印族新加坡人。新加坡是個華人占多數的國家,但不是華人國家,我們還有馬來族、印度族和歐亞裔同胞,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也不少。
因此,姑且不論「新加坡離不開中國」的說法在邏輯上大有商榷餘地,對其深信不疑,更可能掉入另一個誤區:由於新加坡表面上看來跟中國越來越相似,進而相信新加坡人和中國人在思想和文化上必然一樣,不然也是大同小異。
上述印族新加坡人的貼文之所以在網絡上掀起熱議,跟牛肉拉麵和寬麵皮都沒關係,而是他指出,在日益增加的中國餐飲店鋪當中,除了較大的連鎖品牌,在新加坡其他地區冒出來的小餐館,菜單和宣傳幾乎清一色只有中文,等於直接把非華族顧客,甚至是一些不諳華語的新加坡華人拒之門外。
這不是危言聳聽:新加坡自獨立以來便強調,既不是華人國家,也不是馬來人或印度人的國家,而是多元種族國家。因此,任何與某個種族掛鉤的事件,都很容易觸動新加坡人的敏感神經。
說回中國品牌,進軍新加坡市場只是第一步,能否屹立不倒還得看其持久力和應變能力。
以餐飲業為例,《虎嗅網》2024年4月一篇專題報道的標題,可說一針見血:《新加坡吃不消這麼多中餐》。
沒有中國產品的新加坡,會是什麼樣子?這個紅螞蟻說不準,但新加坡畢竟是個開放市場,衣食住行各方面向來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選擇,Made in Japan和Made in Germany至今在新加坡人的心目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說「離不開」之前,不如先談「性價比」,再看「持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