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等了14年,新加坡永居一直被拒!3岁就来了,一口流利的Singlish

12小时前     静姝     2592

他的发帖结尾写道:“我不奢求什么了,只希望有人为我祈祷,哪怕一点点好运。”

网友建议:“试着自己申请PR吧”

评论区里,许多本地网友为他加油鼓劲,也提供了具体建议:

“你可以试着以学生身份自己申请,有些在JC念书的非华人都拿到了PR。”

“你可以去社区中心、养老院或做补习志愿者,这些都能增加你的申请成功率。”

“你成长的经历就值得尊敬了,希望有一天你能成为真正的新加坡公民。”

很常见,从小在新加坡长大,就是申请不到PR

以下是新加坡网络上曾广泛流传的三则类似故事,也是“新加坡成长+身份难题”的真实写照:

1. 马来西亚籍女生:8次PR被拒,最后只好离开新加坡

一位大马籍女生,在新加坡从小读书至大学毕业,甚至曾在知名企业工作多年,却始终无法拿到PR。8次申请、8次被拒,最终她选择回国发展,并在LinkedIn写下:“我真的努力爱这个国家过。”

2. 印度裔小提琴少年:拿奖无数,却不被承认

印度裔少年自小在新加坡接受古典音乐教育,屡获国际奖项,但在申请PR时屡屡碰壁。他父亲无奈表示:“我们已经贡献了全部青春在这里,却依然无法扎根。”

3. 中国妈妈+孩子组合:妈妈PR,孩子被拒

一位中国籍母亲多年在新加坡任职护士,成功拿到PR。然而她年幼的孩子两次申请却都失败。她质问ICA:“难道一个孩子会对国家有‘威胁’吗?”

像这样的故事,不止是身份申请的悲喜剧,更是新加坡移民制度下的一面镜子。对某些人来说,家是一张蓝色IC;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家是成长的回忆、语言的熟悉、和朋友的感情。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或投稿给我们——你的经历,值得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