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新加坡工作了十年,終於為媽媽買下一個LV包包!」

2022-03-15

全世界女生都喜歡奢侈品,新加坡人也不例外~

有位女生最近在TikTok分享了她給媽媽帶來的驚喜,工作多年之後,終於攢夠了錢給媽媽買個LV包包。

這個視頻在網上走紅,很多人分享,並為之感動~

「小時候我媽路過好幾次

但是不敢進店」

視頻中,女生說自己一直記得小學得時候和媽媽一起購物。

「每次路過奢侈品櫥窗,她都會指著一個她非常喜歡的包包給我看。」

(圖源:tiktok@mimxchen_)

女生告訴媽媽說,我們應該進去看一看。媽媽連連說不行,因為她看起來不夠有錢,不想進入商店。

「當時我不明白為什麼。

但我告訴自己,當我能夠獨立時,我永遠不會讓我媽媽有這種感覺。」

(示意圖)

這個女生解釋說,自己從理工學院上學時,就開始課餘經營自己的家庭烘焙小生意。

講完自己的故事之後,下一幕切到女兒在濱海灣金沙購物中心的LV店給母親帶來驚喜。

一名工作人員走到母親身邊,遞上購買的物品。

然後,人們看到母親打開了驚喜的盒子(當然很明顯,不算是驚喜,人已經來到店裡)。

自然而然地,周圍充滿了歡樂。

媽媽對鏡頭擺出了 "V "的開心姿勢。

(以上截圖:tiktok@mimxchen_)

女孩在下面的配文也充滿了對父母的感激之情:

「我只知道我在上學的同時也努力經營我的家庭生意,因為我不想讓他們(父母)再對自己有不自信感覺。

在這段旅程中,我成長了很多,他們是我今天在這裡的原因。他們是我做任何事情的力量支柱。我希望他們為我感到驕傲,因為我很幸運,有最好的父母!」

肯為父母花錢的

新加坡年輕人不多見?

她的tiktok視頻下面,好多網友都被感動了,倒不是因為一個包包,而是為了她的孝順之心。

謝謝,不是所有人都對父母,像父母對自己那麼慷慨,努力奮鬥吧!

抱抱,謝謝你,我也總想對母親做同樣的事,你喚起了我童年的夢想。

有網友扒出了她給媽媽買的這款包,定價為4100新幣,說工作十年可能有些誇張了。

不過一個年輕女生願意用自己做小生意賺來的錢給媽媽買包也是很不容易。

這就要說到新加坡獨特的文化了~

你會發現一些本地老人不愛幫小孩帶孩子,也有很多子女跟父母不算親近。

工作之後贍養父母也不是法定的義務。

以前有機構發布過一項調查,調查不同年齡組的工資中位數,以及他們給父母多少贍養費/零花錢。

以下是新加坡成年人給父母零花錢占工資的百分比和工資中位數的概述

雖然每個年齡組參與調查人數不同,收入也不一樣,但是他們給父母的贍養費占收入比例竟然出奇地一致

大約是10%左右。

注意這個錢是每個月的生活費,但是肯額外給父母買奢侈品的恐怕也不多,不然這個視頻也不會走紅了。

奢侈品店給人壓力

必須盛裝才能進入?

另外還有人留言說,這也反映了奢侈品店的情況,穿得不夠好,進店都會有壓力。

啊啊啊……你真的好貼心啊,直到今天我還要考慮再三才能踏入新加坡的LV店。這些店員看待你的方式,太有評判性了。

視頻中,她老媽確實盛裝打扮了一番。

為了迎接這個新的LV包包,武裝了蘋果手錶、金鐲子。

還把自己原有的LV包包也背上了,事實上,母女兩人背的都是LV包包。(emmm,嗅到了一絲廣告的味道)

有人批評

傳遞的價值有問題

當這個視頻內容被新聞報道之後,在Facebook上面,人們的評論卻沒有這麼友好。

有人質疑如果故事是真的,那麼母親傳遞的價值觀有點問題。

也有人說這個視頻本身傳遞的價值觀就不對……

這個媽媽都教給孩子什麼呀,新加坡人沒希望了。

你攢了10年的錢就為了給媽媽買個LV包。這是否提高了她的地位?還是你在給LV送錢?這些錢應該給你媽媽更好的使用。

我不相信品牌,我使用自己縫製的包。

諷刺的是,做那個包的材料成本只是做那些蛋糕的原料成本的一小部分。

最幸福的人是LV的老闆,因為除了掙錢,還有免費宣傳。

(示意圖)

我同意XX網友,這只是另一個LV包,儘管她的目標可能是多年的。她的媽媽和她都已經在背LV的包了。不知道她們是不是在網上訂購的,不是說不敢走進商店嗎?!

總之這個視頻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你怎麼看?

了解新加坡疫情最新消息


相关文章

  • 新加坡女富豪,42歲繼承外公家產,身價815億,愛穿中式旗袍
  • 14歲新加坡女孩眼底血管爆裂,腦瘤3次開顱剪去長發!她的媽媽做了什麼...
  • 「老闆別再叫人加班了」 研究稱工時過長會使人健忘又暴躁
  •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CPF最新繳納比例+薪資門檻全解析
  • 再見新加坡!住了10年後,我決定回國了
  • 新加坡有全球最強護照!但是入境這些國家仍需要申請入境文件
  • 誰被印在了新加坡的錢幣上?一張鈔票里的國家記憶與美學選擇
  • 新加坡全球商業投資者計劃(GIP)申請費2025年最新調整!速覽!
  • 新加坡咖啡店點餐指南:從「Kopi O Kosong」看華族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