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总理访美期间出席《华尔街日报》编辑部对话会(全文)

2022-04-11     缘分     24285

但世界对此的看法并不一致。世界某些地方,明确地说包括中国,强烈认为东方正在兴起,西方正在衰落。他们认为美国并没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因为对于美国这种权力制衡的民主制度而言,世界的变化太快了。

我完全不相信这种说法。我知道你们面对许多问题,因而无暇他顾,目前也没有解决方法。但如果就此断定美国是个没有未来的国家,将会是一个非常轻率的结论。这是个赌注,若下错,就需要付出代价。而且错的可能性很大。比如要为过于雄伟的计划,过于自满的假设,以及过于强势的行为引发问题而付出代价。这不只会影响美国也会影响世界各地。

但美国想通过争辩来改变这看法也是徒劳无功的。要改变这个问题,就必须让大家看到你们在逐渐解决自己的问题。另外,看看外面的世界,并且扮演亚太地区想要你们扮演的角色。尽管中期选举与总统选举会有所影响,我希望你们可以办到。我先说到这里,接下来让你们提问。

华尔街日报:谢谢,您的观察/看法很有用也很坦率。我先代表大家向您提问。您密切关注中国局势,所以我想知道你认为中国领导人对美国持有什么态度。您提到了一些人认为美国正在衰落,而习近平正为下届任期(年底开始)巩固权力。你认为他在太平洋地区及其它地区的整体战略是什么?

李显龙总理:我想他们是把太平洋区域视为所谓的近邻。这是他们的区域;他们与该区域有着密切的互动,而不仅仅在贸易方面。中国也是本区域大多数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许多国家都在中国进行投资,新加坡当然也有,而中国也日益在这些国家进行对外投资。他们想交朋友,也想施展影响力。

虽然已是好几年前的事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奥巴马总统任期间就说过──太平洋足够大,容得下中美两国。但问题是,这是否意味它够大,足以让各国与中美两国都建立友好关系?还是认为它够大,两个大国可以将之一分为二?中国曾表示,乐意见到一些国家与中美两国都是友好关系,他们并且不赞成封闭、排他性的群组。但与此同时,他们也表示,区域事务应该由区域内的国家来解决。不过,区域外的国家也在某些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区域课题上,有合法的利益,比如航行自由和区域稳定与安全等。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其实也会加入其中,或想要参与。我认为这是许多亚太国家希望看到的。

所以,如果你问中国想要什么,我认为他们想结交朋友和施展影响力。他们有资源、有集中力,也通过很多方式这么做。区域内的每个国家都与中国有着广泛的关系,都希望抓住中国提供的商机,与中国做生意。但同时,大家也希望在多极化的世界里,保有一定的行动自由和自主权。

华尔街日报:这几年间,我们在太平洋看到了两件事,让我特别感兴趣。广义而言,其一是2019冠状病毒疾病(COVID-19)的经历──中国人如何看待美国人处理冠病疫情的方式和我们如何看待他们处理疫情的方式都是截然不同的叙述。但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个疾病源自中国,而且如现在所见,封城锁国不是最好的方法,科兴疫苗也不是最有效的。这些都具有很多争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区域对中国从一开始对疫情的处理和应对有什么看法,而这是否造成了什么持久性的影响?

李显龙总理:我认为太平洋区域比美国更尊重中国的做法。美国严厉指责他们一开始没有迅速发现、公布和消灭冠病。但实际上,他们一个月内就公诸于世,各国也争相作出反应。一些国家反应迅速,而另一些国家,如美国,则后悔没有更快地作出反应。你们特别强调的,却是中国当初有可能处理不当以及处理方式不透明,尤其是质疑病毒是否从实验室泄漏。

当然,我想中国人也许可以从一开始就更加透明,而现在也可以更开诚布公地说明当初的状况。但如果我是中国人,被要求证明病毒没有从实验室里泄漏,而这个说法本来就没有太多根据,我会质问:我为何要开放我的实验室,以消除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和猜疑?在实验室里,可能还有很多其他事物,是中国不愿意透露的,这也合情合理。

在本区域,我认为澳大利亚应该会从美国的角度出发。区域的大多数其他国家都会说,既然情况已经发生,就让我们处理吧。

在疫情期间,本区域各国都面对抗疫的挑战,但在过去两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不需要严格检测和隔离的其中一组外国游客,就是中国的访客。虽然现在还不清楚接下来是否照旧这样,但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华尔街日报:谢谢您的答复,我的另一道问题将以区域为切入点。随着中美经济关系产生变化,随着供应链脱钩,或者随着美国更注重制造业,您认为中美制造业贸易在性质上不断地变化,对整个区域的国家来说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除此之外,我对香港局势不断改变给新加坡带来的影响特别感兴趣,尤其是西方国家公司的反应。是不是真的有大批的人迁移到新加坡,而这转变对整个区域有怎样的影响?

李显龙总理:我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脱钩的问题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影响取决于它有多严重。让我以托马斯·弗里德曼所说的地球或多或少是平的来做个比喻。现在,这个地球出现了个裂口,一个裂缝,裂缝正在扩大。我们不清楚裂缝将大到什么程度,也不清楚是否有可能阻止情况恶化。好吧,我们同意保持距离,但在其他领域仍一起合作。我希望这是可行的。即使不完整,我们至少还能够保持连接。这意味着你的投资、技术和生产都在中国,也出口到中国,相互依存。或多或少,生活还是可以照常运行。

我们但愿如此,却没有绝对的把握。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可以想像,有一部分的讨论将会与供应链重塑相关,一部分则是探讨如何构建更稳固的供应链。那么东南亚就可以成为这个战略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推动的。告诉人们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对跨国企业而言,中国虽然非常具吸引力,但东南亚国家也不错,不妨考虑把一部分投资迁至东南亚,以对冲赌注。

一些跨国企业早在最近的棘手问题出现前,就已经开始这么做了。部分原因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人们的工资提高了,竞争优势产生变化。越南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错。印度尼西亚具备潜力,但还有不少进步空间。就连孟加拉国也在扩大他们的纺织和服装产业。

因此,如果我们维护一个国际体系,我们还是可以维持生计。我们将致力加强我们的信任指标和发展我们的网络。这样一来,我们的供应链可以连接和运作,我们就能成为可信赖网络的一员,成为全球战略韧性的一部分。

如果裂缝进一步扩大,以致我们都得决定,为了各自拥有国家韧性,一切都必须在自己的国家制造。那么,原本由来自40个不同国家的部件所组成的苹果手机,现在80%的部件必须在美国制造,这一来我们就生活在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