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专家和医生
说话总是“很吓人”?
新加坡医学专家的话,经常被当作新闻标题,因为有时候听起来很“吓人”。
仔细了解下这些话的背景,或许能明白为什么专家可以预判形势。
“感染而无症状是最好的情况”
2021年9月,新加坡在德尔塔病毒导致的病例激增期间,住院人数在增长,重症、ICU患者增加,部长们开始透露医疗资源吃紧,三天后将有升级版的社区护理设施启用。
同时9月15日,新加坡开始让符合条件的无症状/轻症患者居家养病。
那时候,人们觉得新加坡相比对于中症、重症患者的重视,新加坡对轻症的关注太少。
这时候,专家提出了一个非常耸人听闻的说法,一篇海峡时报的评论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专家:打过疫苗轻度感染后,可以给你最好的保护防止未来变种毒株》
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把人给看懵了:感染了没有症状是最好的情况……
(图源:海峡时报)
我们都知道人体通过疫苗和感染都能获得抗体,人体新冠抗体水平越高,保护效果越好。
(图源:CNA)
接种疫苗之后人体有了抗体,但是抗体不会一直维持在高水平。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的黄英勇Ooi Eng Eong教授说:
“免疫系统在不需要时不会将抗体维持在高水平。当再次看到病毒时,它将回忆起这段记忆,并会产生免疫反应。但是这种记忆的恢复需要几天时间。于是,这就变成免疫系统和德尔塔之间的竞赛"。
所以教授这样总结,那些已经接种疫苗的人,感染但不生病(也就是无症状)是可能发生的最好事情,
因为下一次免疫系统会迅速反应,这可以保护他免受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冠状病毒变种的影响。
这个讨论也是来自一次《海峡时报》举办的专家座谈会。
(图源:海峡时报)
当时网友的反应是,好像言之有理,但又感到震惊、困惑、不理解;现在看来,是专家想得太超前了。
在半年后的奥密克戎时期,新加坡110万人以上感染过,而感染了又无症状对于个体确实是相对比较好的事情。
毕竟疫苗和自然感染,都能产生免疫。
【2】
“大量人口感染后病例增速放缓”
新加坡专家的话有时候单独拿出来看,还会显得不近人情,有些冷冰冰的。
2021年面对连续几天日增千例,新加坡国立大学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全球卫生)许励扬教授说:
大量人口感染后,病例增幅将放缓。
(截图:早报)
引发了轩然大波,新加坡民众指责专家怎么还“唱衰”、“摆烂”呢,事实证明传染规律确实如此。
许励扬教授当时举了丹麦的例子:
“以高疫苗接种率的国家如丹麦为例,一旦一定的人口感染后康复,所产生的自然免疫可进一步增强通过疫苗或先前感染带来的免疫力,确诊冠病人数也会开始减少。”
峰值后感染人数将逐渐稳定,情况将类似其他地方性流行病(流感),除非出现能躲避之前产生的免疫的新变种毒株。
后来,新加坡的德尔塔、奥密克戎疫情时期都经历了这样的增长曲线。
(图源:卫生部)
【3】
“新加坡或已达到一定的群体免疫”
2021年12月,新加坡累计确诊人数27万多的时候,
本地传染病专家梁浩楠已经认为实际感染人数不明,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新加坡当时的状态,认为:
新加坡或已达到一定的群体免疫。
他甚至委婉地指出当时的情况,其实也达到了当局的设想,通过高疫苗接种率跟感染人群自然免疫使得疫情趋缓。
当时持有类似看法的还有国大苏瑞福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张毅颖(Teo Yik Ying),他表示:
现在的社区感染人数多少,事实上取决于个人是不是愿意去诊所,每日感染人数存在相当大的未知数。
“峰值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新加坡从来不避讳告诉民众最坏的情况,无论是德尔塔时期、还是奥密克容时期。
专家和发言人卫生部长王乙康总能神奇地预测到峰值数字。听起来很吓人,但也是一种“心理建设”。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