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许翔宇 刘钰铃
新加坡建国历史不算长,几年前加入申遗行列以来,成绩单颇有亮点。
2015年,新加坡植物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前年12月,小贩文化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时隔一年多,新加坡准备为第二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申遗有什么价值和目的?新加坡为什么再次申遗?申遗的争议是否在所难免?
本期《实况报道》邀来国家文物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史爱好者及学者,一一分析。
新加坡再次为“申遗”铺路,正朝着敲定提名项目迈开第一步。
国家文物局下月将展开网络调查,就宣布的10个有潜力提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项目,征询约1000名公众的意见。访问对象的采样将具有人口代表性。
无论哪一个项目获选,受访学者和文史爱好者认为,鼓励新加坡人重新认识世代传承下来的文化习俗、技艺及知识,加强对自身多元文化身份的自豪感,进而对保护和传承下功夫,才是申遗延伸出的最重要意义。
文物局为筹备第二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遗,上月初公布首10个候选名单项目:歌台、妆艺大游行、农历新年捞鱼生、马来传统歌谣(Dikir Barat)、胡姬花培植、娘惹珠绣与刺绣、大宝森节,以及本地华巫印各族群的生育礼俗、糕点(Kueh)的制作和共享习俗,以及传统医疗法。
该局之后将评估调查结果,以及研究其他重要因素,包括个别项目拥有的支持度、过去和目前及未来的保护措施,以及是否有一群活跃的传承人,最后才会敲定提名项目。
对于为何再度申遗,文物局发言人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新加坡在2018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申遗工作是履行缔约国的部分责任及义务。
“我们希望通过提名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新加坡对维护该项目的决心,展现它对本地民众及新加坡的重要。此外,申遗成功也能促进一股自豪感,团结不同群体及阶层。”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政策与社区)陈子宇说,文物局下来除了敲定提名项目,也希望让新加坡人更了解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付出的努力给予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保护及传承有关的技艺和知识。”
新加坡传统文化学会(Singapore Heritage Society)执委尤祥瑞,是今年“新加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评估团成员。他认为,新加坡国小,若获得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认可,有助新加坡更好地向人民及全球各地介绍本地的文化遗产。
“随着信息通达,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自思想和风俗相互交流影响。我的担忧是,新加坡人会逐渐遗忘自己的文化遗产。”
尤祥瑞指出,早年先辈带来各自的风俗及文化,如今已发生了不少演变,加上本地多元社会中不同文化相互融合,新加坡的确有别具特色的事物可展现给世界。
“从确定入围名单,到多数人达成共识选出提名项目,整个过程可以让人民更了解本地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激发人们的兴趣,鼓励大家保护这些知识和记忆,薪火相传。”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陈恩赐认为,成功申遗能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升国家身份认同及自豪感,并且带动旅游业。申遗成功也说明,新加坡能为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做出贡献。
“申遗的过程可让我们更仔细地思考,身为新加坡人,以及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本区域和全球,拥有怎样的身份认同。”
申遗成功不代表新加坡“独有”
多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课题,不时引发不同国家人民的口舌之争。这些争端往往涉及某个申遗项目的起源,人们各执一词,又或是申遗项目在不同国家存在相似的“版本”等。
例如,2013年,韩国以泡菜成功申遗,引起中国网民不满,指泡菜源自中国;2016年,韩国以“海女文化”成功申遗,拥有类似文化的日本,一度出现民间的反弹声音。
新加坡几年前准备为小贩文化申遗,也引发一些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人民争论两国小贩食物和文化的优劣。
针对新加坡此次申遗会否再次掀起争议,文物局发言人说,新加坡提名项目申遗或申遗成功,并不表示新加坡对该项目“占为己有”,也不意味它源自本地,或新加坡的“版本”最特别或正宗。
“我们承认本区域有不同的街头美食或小贩文化,就好像比利时成功为啤酒文化申遗,而欧洲多国和世界各地也存在啤酒文化的情况一样。
“提名项目或成功申遗,意味项目受认可为世界多元文化一部分。这有助增加项目的能见度、在国内外提高人们对项目的了解和欣赏,展现申报国对项目的重视,具有实践及传承它的意愿。这凸显该项目的重要,以及后代人继续维护它的必要。”
至于未来会否每隔一段时间申遗,文物局表示会继续研究有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一旦决定提名,必定会咨询主要利益相关者,争取民众支持和进行公共咨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