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台唱响草根文化
21岁的陈翔出道歌台约四年,已凭稳健唱腔和台风,成为福建歌小唱将。在如今本地歌台青黄不接的情况下,像他这样20出头的本土年轻歌手屈指可数。
陈翔原名陈伟强,目前是义安理工学院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陈翔从小由阿嫲刘亚宝(78岁)带大。阿嫲常在家中播放福建歌,也会带着孙子看歌台。陈翔耳濡目染,七八岁就会唱《爱拼就会赢》,从那时萌生唱歌台的梦想。
他在中四那年鼓起勇气通过面簿联络歌台艺人王雷,请教如何闯入歌台界。王雷在2018年正式收他为徒。
陈翔认为,歌台是本地的草根文化,流传至今具有一定的韧性,值得人们保留和传承。“歌台观众一般五六十岁以上,若要以他们最亲切的方言,最接地气的方式传达信息和娱乐他们,歌台是最好的平台。”
歌台早在上世纪40年代出现在新世界、快乐世界和大世界等游艺场。当时除了有歌星驻唱和乐队伴奏,还会穿插谐剧表演。后来中元会为吸引年轻人,也在中元节庆典引入歌台演出,农历七月歌台的传统,逐渐取代传统的酬神戏。
英国利物浦大学高级讲师王奕扬博士在研究本地中元节文化过程中,对歌台颇感兴趣。他认为,歌台列入申遗候选名单,显示新加坡正挖掘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探索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这也提醒人们,新加坡虽是年轻国家,仍有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歌台粗俗?学者:文化形式不同而已
有些人认为歌台文化粗俗,不适合在国际舞台上代表新加坡,对此王奕扬认为,歌台与任何表演形式一样具有不同风格。有些就像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有的会出现语带双关的笑话,但这未必等同于粗俗。
“认为歌台粗俗的人,可能是担心新加坡无法在国际上呈现‘完美’形象。我们有时或许太刻意包装自己,太担心别人怎么看我们。任何社会里总有不同人在做不同的事,我们应认同及传扬多元的文化形式及风格。”
传统医疗法 家族在传承
马赫什专从印度喀拉拉邦进口传统阿育吠陀药方,他认为阿育吠陀和中医药药材有不少相似之处。(严宣融摄)
创立于1932年的Malayala Ayurveda Vaidyasala是本地历史最悠久的阿育吠陀医疗中心。马赫什(Mahesh A,53岁)是中心传承人,上世纪70年代开始向父亲学习制作传统阿育吠陀药方,并在父亲去世后接手医疗中心。
马赫什难忘与父亲一起制作传统阿育吠陀药方的场景,图为8岁的马赫什和父亲在诊疗室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阿育吠陀(Ayurveda)是印度古老的医疗体系,认为人体是由土、水、火、空气和空间五大元素组成三大能量,即瓦塔(Vata)、皮塔(Pitta)和卡法(Kapha)。马赫什说:“这些能量如果取得平衡,身体就会健康。阿育吠陀主张身心平衡的生活方式,教导人们根据自身体质,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维持健康生活。”
在2013年母亲过世后接手档口的西蒂(Siti Norhuda,49岁)主要售卖制作“佳木”(Jamu)的材料和佳木饮料。佳木是马来传统草药,常见原料包括姜科植物如姜黄。
西蒂说,档口由外曾祖母在上世纪30年代开设,而她至今仍保留母亲留下的食谱,也把佳木的制作方式传授给家人。
西蒂和马赫什都认为,各族群的传统医疗法有助改善人们的生活素质,他们所使用的药材也有不少相似之处,反映了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马赫什说:“在过去的90年里,公众能在本地找到阿育吠陀的足迹,这说明有一群人正在努力地传承。能够入围候选项目是对我们这些传承人的肯定,我相信只要把传统习俗传承下去,就能让更多人注意到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菜捞鱼生含多文化元素
本地名厨冼良(右)和许国威上个世纪60年代参与改良鱼生,协助带动本地过年捞鱼生的文化。(受访者提供)
农历新年捞鱼生的习俗源自何处?这个课题不时在新马坊间热议。本地美食博客认为,各种缘由促成过年捞鱼生的文化成为本地具代表性的饮食风俗。
马来西亚2009年已将鱼生列入国家文化遗产。2012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副教授陈维政倡议鱼生可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簿贴文,引发新马两地民众热议。2019年,时任马国国会下议院副议长倪可敏又呼吁将“人日捞生”列为马国国家文化遗产。
新加坡美食博客郑春茂(Leslie Tay)医生约10年前在收集各方资料后,撰文追溯鱼生的历史。他认为,鱼生虽不是本地“发明”,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让捞鱼生文化在新加坡发展成今日面貌。
这包括上世纪60年代,合称本地饮食界“四大天王”的冼良、许国威、刘育培和谭锐佳改良鱼生,让鱼生变为酒楼菜色。他们也各自推广,使得鱼生成为广受欢迎的年菜。刘育培和谭锐佳已过世。
七彩鱼生成为贺年风景
龙凤大饭店的许国威(83岁)说,捞鱼生的起源可追溯到早年中国广东江门,当时渔民以捕到生鱼来庆祝农历初七“人日”。这个习俗随着早期前来南洋的先辈流传到新马一带。在1950年代的新加坡,鱼生是街边档口配粥的小菜,食客得加糖、醋和油来调味。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