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频频出现肢体冲突事件 新加坡人戾气变重了

2022-04-28     缘分     15769

公共场所频频出现肢体冲突事件 新加坡人戾气变重了

公共场所频频出现肢体冲突事件 新加坡人戾气变重了

左图:4月20日,武吉巴督一间诊所的女职员与一名女子发生纠纷后用脚踢婴儿车。右图:4月24日,17岁少年打翻托盘“打脸”小贩,后者怒而拿着汤勺冲出档口打人。(红蚂蚁制图)

作者 卢丽珊

加坡一周内,竟然发生了两宗在公共场合的肢体冲突。

怎么去看个医生拿个病假单、去吃个面就要搞到自己“一举成名”?甚至吃面不成,反被小贩大叔追打后负伤入院治疗?

新加坡到底是怎么了? 是戾气越来越深重?还是该痛定思痛,想想怎样化解戾气,走向优雅社会?

第一个事件的新闻刊登于4月20日。武吉巴督一间诊所的女职员与一名女子发生纠纷后用脚踢婴儿车。视频在网上引发争议,诊所表示已经谴责女职员,并且安排她放缺席假。

公共场所频频出现肢体冲突事件 新加坡人戾气变重了

(取自面簿)

后来,诊所闭路电视记录显示,该挽著年幼儿的女顾客之前在诊所内狠甩柜台上的宣传单。她出了门还意犹未尽,不顾儿子哭求阻挠,再度进入诊所扔摔诊所的东西。此时柜台内的诊所女职员已经从貌似的隐忍升级到暴怒,追出门外才有上述踢婴儿车的一幕。

公共场所频频出现肢体冲突事件 新加坡人戾气变重了

诊所闭路电视记录显示,该挽著年幼儿的女顾客之前在诊所内狠甩柜台上的宣传单。(取自面簿)

在诊所外最讽刺和遗憾的一幕是两个成年女人门内门外都干仗,吓哭的小男孩一边保护妈妈,一边恳求由他们来收拾“残局”以缓解局面(意指收拾诊所内被他妈妈翻倒的东西)。

原来年纪最小的最理性、最纯真,最有诚意解决矛盾。

24日,氤氲不去的暴戾之气再度降临盛港一间咖啡店。

17岁少年打翻托盘“打脸”小贩,后者被激怒抄起汤勺就冲出档口打人。少年疑似被告知“等一等”而不满才发生上述事件。

公共场所频频出现肢体冲突事件 新加坡人戾气变重了

17岁少年打翻托盘“打脸”小贩,后者被激怒抄起汤勺就冲出档口打人。(STOMP视频截图)

由于两件事都涉及肢体动作和冲突,事件已闹上警局,警方已介入调查。虽然没有重大伤亡,类似日常生活的普通交易行为也可能因一方不满而发生肢体冲突,所带来的不良的社会示范和影响才值得深扒。

看到“踢婴儿车”一幕时,我正在樟宜机场候机室刷手机。疫情两年多以来第一次出国门,心已经飞出去的我近乎已从远处观望般,感受新加坡社会弥漫一股压抑著的”戾气”。

从字面上看,戾气(lì qì)是指暴戾之气,即以一种残忍,凡事要做得狠,偏向走极端的一种心理和风气。有意思的是,我在还不懂这个字之前已在国外领教所谓的戾气。

我在上世纪90年代第一次去北京背包旅行,亲眼在公交车上目睹发生交通意外后,相撞车辆双方走出轿车后马上倒地扭打一团。这是长那么大从来没看过的场面,再跟后来学到的“戾气”就完全对上号,没有其他字眼可以代替!

虽然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今日的北京也远比当年多了文明和秩序,少了戾气,怎么忽然在自己家门就冒出这个字眼?

我们还得得先理解社会风气、社会期望和人物性格特质之间的有机关系,它们其实一直互相影响,互相加强。

新加坡的高速经济发展对于速度的要求甚殷,这也逐渐形成国人的性格特征,对时间和金钱的精准拿捏,导致我们对周围的人也予以同样的要求,要求越来越高,容忍度越来越低。

这样的特质在职场不会因为下班就“收工”,而是辐射出去到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私人情感,而稍有点过火,达不到要求就可能出现易怒、不耐烦和恶性的戾气表现。它更多显现在外籍女佣、前线服务人员(零售或医疗机构)、交通业,这些都是矛盾随时会发生的地方,尤其是在公共场合。

这样的情况在医疗机构更为常见。因为需要等候的时间较长,以至我们在各大医院都能看到告示,希望公众以礼对待医疗人员。不信?数据可以说服你。

公共场所频频出现肢体冲突事件 新加坡人戾气变重了

疫情期间,各大医院与诊所人手吃紧,除了要看护更多患者,不定时加班加点,就连休假日也无法放松,被院方紧急召回服务。图为陈笃生医院。(海峡时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