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螞蟻所指的不是未成年兒童不得入內的酒吧、夜店等娛樂場所,或者是高級餐廳,而是那些網紅咖啡館和休閒餐廳。
那些店家為了給顧客營造一個寧靜的氣氛,都會貼出「NO KIDS ZONE」(謝絕兒童進場)的告示,拒絕未滿13歲的兒童光顧。
這些餐飲場一般都裝潢得特別精美,顧客群都是年輕人,室內也設有許多角落讓他們拍照打卡發instagram。
店家謝絕兒童進場,主要是擔心熊孩子忍不住去觸摸和打破這些小巧玲瓏的裝飾品。去那裡消費的單身年輕顧客,也不希望被吵鬧的小孩及他們失控的行為打擾到享受咖啡的美好時光。
根據一份「NO KIDS ZONE」的地圖,韓國境內目前共有300多個禁止兒童光顧的區域!
公開歧視小孩? 韓國竟然可以明目張膽地歧視熊孩子?是不是刷新了蟻粉的認知?
「NO KIDS ZONE」的風潮要追溯到2012年的一起事故。
當時,一位韓國母親在網上投訴說,一名女性在餐館端著熱湯沒多加留意,結果燙傷了她9歲孩子的臉部。那名女性因此受到許多網民的譴責。
不過,輿論的風向在閉路電視畫面公開後立即逆轉。原來是那名9歲孩子在餐廳里亂跑,撞到了該名女性,才導致熱湯灑在孩子臉上。
網民轉而譴責那位母親,批評她沒能管住自己的孩子,還試圖將責任推給其他人。
以這起事件為開端,網民紛紛公開其他母親的不良行為,例如:有母親會使用咖啡桌給嬰兒換尿布等。加上一直以來有許多韓國母親並沒有制止孩子在公共空間大鬧和跑來跑去,甚至無意中破壞了商品還不承擔錯誤,最終導致「mumchoong」這個詞的誕生。
「Mumchoong」是英語單詞媽媽和韓語單詞蠕蟲的組合。中文則是「媽蟲」的意思,專指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過於放縱,即使孩子的行為對他人造成傷害,她們也絲毫沒有任何愧疚感,反而認為是其他人對自己造成困擾。
這種現象繼續發酵。
2011年,一個10歲兒童撞上拿著熱水的服務生後被燙傷,其父母起訴餐廳業主及服務生。2013年,釜山地方法院判定餐廳業主的責任為70%,判決業主賠償4100萬韓元(約4萬5700新元)。
在另一起案件中,議政府市的地方法院也裁定父母獲得70%的賠償金,原因是一名餐廳員工不小心把熱湯灑在桌旁嬰兒車裡的4歲孩子身上。
考慮到如果孩子在他們的營業場所內受到傷害,責任總是歸咎於業者,業者可能會面臨嚴厲的懲罰以及高額的賠償,而且父母們無法在公共場合管好自己「熊孩子」的情況也屢有發生業主們又約束不了這些父母,以致於許多商家開始進行反抗:
設立「NO KIDS ZONE」。
2017年底,韓國國家人權委員會更援引該國憲法第11條,其中規定「在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化生活中,不應因性別、宗教或社會地位而存在歧視」,裁定「NO KIDS ZONE」具有歧視性。
然而,因為韓國當地的法律並沒有強制禁止「NO KIDS ZONE」,最後也不了了之。
「NO KIDS ZONE」變得越來越正當化
「NO KIDS ZONE」被社會欣然接受不無道理,畢竟韓國擁有全球最低的生育率(0.81)。
民調機構韓國研究(Hankook Research)去年12月的一項調查顯示,71% 的成年人支持「NO KIDS ZONE」,只有 17% 的人反對。
場所業主因此也能更名正言順地說,他們有絕對的決定權要接待哪些顧客。
父母們也只能帶孩子去那些不會「排斥孩童」的場所用餐。
不過也有例外,有些餐館會酌情讓孩子進入。
駐韓國的《海峽時報》記者說,幾個月前,她帶著12歲的女兒與新加坡友人,相約去當地一家日式綠茶咖啡館。不料先抵達咖啡店的友人卻發現該咖啡館設了「NO KIDS ZONE」,她的女兒不能進場。
友人試圖說服對這名小女孩是安靜且懂事的孩子,不會給其他顧客造成任何麻煩,但對方一直拒絕讓步。直到記者和她的女兒抵達現場後,工作人員看到身高1米53的女孩,看起來真的不像小孩子,才讓她入內。
工作人員隨後解釋說,拒絕讓孩子入場主要是擔心孩子們跑來跑去會受傷,尤其是當他們不小心跌倒在顧客給茶壺倒熱水的地方附近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新加坡的情況如何呢?
本地餐飲場所對小孩的包容性是相當高的。大部分餐館都很親子,會準備兒童餐椅、餐具及餐食。服務員看到小孩會也特別照顧而且非常友善,一些人還會貼心地為小孩準備畫畫的材料和玩具。
所以說,「No Kids Zone」的概念在新加坡基本上是行不通的,畢竟我們的社會比較親家庭,而且「阿公」心心念念一直想要提高生育率啊。
但據紅螞蟻所知,本地以貓狗為主題的咖啡館,是有明文規定不接待六歲以下的小孩的,因為擔心孩童不懂得如何正確地與貓狗打交道,而造成不必要的事故。但也有一些咖啡館,會定期特別騰出時段來招待小孩,或讓小孩舉行生日派對等。
「NO KIDS ZONE」延伸至一系列的「No XX ZONE」
釜山某間咖啡廳就曾掛出「No Youth Zone」,不歡迎國高中生。他們解釋說,附近的國高中生不僅吸菸、吐口水還辱罵職員,因此拒絕他們訪問店家,引發了熱議。
又如,新加坡也有的「No Study Zone」,韓國也有。
顧名思義,是為了防止顧客以念書為由在咖啡廳長時間「泡著」。這個群體在韓國被稱為「Ka-Gong-Jok」,意思是在咖啡廳讀書的族群(咖讀族)。
還有「No Youtuber Zone」,限制Youtuber或直播主進入店內拍攝而造成用餐的客人不便。
蟻粉或許會問,在店內拍片或直播,不是能幫店家宣傳,吸引更多人來消費嗎?但其實很多店家都注意到,直播主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點閱率與收益,顧客則認為這種行為更像是「擾民」。因此「No Youtuber Zone」的作法還挺受歡迎的。
2020年,韓國的第一波冠病疫情因與「新天地」大邱教會的教徒有關。當時韓國大多數人都遵守防疫措施,該教會的教徒卻我行我素舉行宗教集會且不配合政府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導致韓國的疫情擴散得相當嚴重。
這也是為什麼在韓國疫情初期,宗教和教會的形象一度跌落至谷底而出現「No Believer Zone」。
去年12月,首爾的一個露營地的告示在網上瘋傳,因為寫著不接受40歲及以上的人預訂,並表示該限制是為了「大聲喧譁和過度酗酒」的大叔大姐。該告示稱,他們的房車會更適合20多歲至30多歲的年輕女性和夫婦。
在濟州島,至少有10家旅館設定了年齡限制(從35歲到39歲不等),避免出現年長房客以高人一等的傲慢方式與年輕房客交談的尷尬局面。這也反映出韓國根深蒂固的輩分年齡等級制度。
在釜山,一所大學附近的一家酒吧因為設置了「無教授區」而走紅。老闆看到很多教授在炫耀時表現得很無禮,於是決定禁止他們光顧。
有些專家指出,韓國作為一個大體上同質化的社會(homogeneous),對歧視的看法不像文化多元化的國家那麼敏感,而且韓國人很少有機會公開討論歧視意味著什麼,以及應該如何處理。
隨著我國邊境重開,本地家長如果想帶孩子前往韓國旅遊,出發前或許得先做點功課,至少查一查。看看那些想去打卡的咖啡館和餐館,有沒有掛出「NO KIDS ZONE」的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