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听说新加坡政府有意推出线上请愿平台,真的吗?”
隶属于政府科技局的政府开源科技部(Open Government Products),曾一度在内部测试过一个名为“PetitionsSG”的官方请愿平台。
这是该部门编程马拉松过程中,由5名员工脑力激荡出来的创意点子。其原型样板今年1月曾在网上亮相过,近期引起本地媒体关注并加以报道。
今晚(5月5日),政府科技局正式澄清说,已决定不推出这个官方请愿平台。
设想中的PetitionsSG 根据政府开源科技部的网站介绍,“PetitionsSG”与其他请愿网站在构思上最大的不同就是:
只要联署人数达1万以上,政府部门就必须作出回应。
“PetitionsSG”原设计的请愿步骤如下:
整个请愿过程中,只有发起人,以及附议的三人须呈交真实姓名,以确保请愿书的问责及透明。
其他联署的公众,则可以选择公开身份或匿名。
政府开源科技部接受《海峡时报》访问时解释说,让公众必须以电子政府密码(SingPass)登入请愿平台,才能进行联署,是为了避免公众重复联署,并确保联署人真有其人,但请愿平台的系统并不会记录匿名联署者的身份证号码、姓名乃至地址等个人资料,以确保公众隐私。
网民:用SingPass哪里可能匿名? 这篇报道刊登后,网民对“PetitionsSG”须用SingPass登入,但又号称可以同时做到匿名,且不记录联署人资料的说法存有疑问。
“这简直就像把芳林公园的演说者角落设在警察局旁边,有人敢现身才怪咧!”
(编按:芳林公园的演说者角落其实就坐落在水车路邻里警岗旁,但不影响人们前往演说者角落出席集会或静坐。)
也有网民质疑请愿平台的效果,以及政府部门所谓的回应,会是哪种形式的回应。
“请搞清楚,回应不代表人民会得到他们想要的。”
当然也有网民开始思考届时能提出哪些请愿。
“消费税不要涨价肯定可以获得100万人联署。”
“第一项请愿应该是要求把联署人数门槛从1万人调降至100人(嘻嘻)。”
这些热闹非凡的留言,今天在政府科技局正式表明不会推出官方请愿网后,顿时成了过眼云烟。
其他国家已有先例 英国早在2015年就设立了类似的官方请愿平台,请愿联署人数达1万,政府必须予以回应,达10万则该议题将获考虑在国会辩论。
据统计,英国的官方请愿平台自设立以来,已有超过657项请愿联署获得当局回应,126项在英国下议院进行辩论。
加拿大、新西兰也有这类官方请愿平台。
在亚洲,最知名的则要数韩国总统文在寅在2017年上任后,设立的“青瓦台国民请愿”系统。
该请愿系统在韩国一些重要社会事件,如女星张紫妍自杀案、性侵女童罪犯赵斗淳出狱、N号房案中,都成了公众联署要求追究加害者责任,以及改善相关制度的重要媒介。
英国官方请愿平台设立至今,已有近800项请愿获得政府回应或在国会辩论。(网站截图)国外官方请愿平台曾被滥用 无论如何,请愿平台也是把双面刃。
2012年在美国白宫的“We the People”请愿平台上,赫然出现一项要求政府建立“死星”武器系统的请愿。
“死星”的概念源自好莱坞经典科幻大片《星球大战》。在电影中,“死星”是一个球状太空站,其超级光速炮弹威力强大无比,发射一次就足以摧毁一颗行星。
明明是恶搞的请愿,最终却获得超过2万5000人联署。白宫还煞有其事作出了搞笑回应,表示建设“死星”的费用太高,政府不支持炸毁行星云云。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白宫请愿平台已在2021年废止,且未引起太多舆论关注。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