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掠过狮城上空的雁——“业余”画家查尔斯·戴斯

2022-05-11     缘分     17025

百年前掠过狮城上空的雁——“业余”画家查尔斯·戴斯

政府的通告,1843年10月12日的剪报

他在新加坡5年的岁月有过耀眼的辉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遗忘,再度引人瞩目是于1968年。当时有人拍卖收藏的戴斯绘画和手稿,其存在及其作品之真价才为世人所知。作品被伦敦艺术经销商买下,William Willets先生获知此消息后,联系了本地一家企业以585英镑收购,并于1969年正式捐赠新加坡国立大学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有关购来的海峡殖民地手稿与绘画数量,不论是六七十年代的报刊报道还是相关著作,乃至特展,都各持其说,令人一头雾水。

戴斯其文

戴斯的《在海峡的散记1847》,字体瘦劲峻逸,清俊工整。所用稿纸大小有异,据称大多为49乘63公分大小。

手稿是戴斯为献给海峡殖民地总督巴特沃思而作。这一海峡生活笔记,反映了当时西方人对东南亚和东方的观察和认知。对于新加坡的描述,现存手稿约22页,7000多字,记录了风土民情、人文地理。宏观方面,记载有人口比例和数据、贸易额等;微观方面,聚焦于社会百态,如医疗业、学校、娱乐、报纸、种植业、华人寺庙、西方教堂、各种建筑、华社慈善家、平民生活状况等,并且直面社会的阴暗面。

他对鸦片尤为关注。鸦片在开埠初期可以公开吸食,带来深刻的社会问题。在描述成排的鸦片馆后,对于鸦片中毒者,他写道:“鸦片馆门前半裸肮脏烟鬼,由于太穷无法踏进烟馆门,宁可赖在门口以满足那种对美味毒药的渴望。”

“华人一旦投降了毒品,会烧尽最后一分钱,直到死去都很少能脱身。”为此,他间接批评政府以发鸦片许可证牟利,指出政府对鸦片在岛上扩散并非没有责任,因为他们从鸦片馆获益高达1万7000英镑。

戴斯还指出本地的物价与收入问题,认为与海峡其他两个定居点(或印度任何地方)相比,新加坡的生活费用非常高。他举例说本地购买四分之一头羊需11元,而在印度许多地方只需1卢比,即使在加尔各答3到4卢比也能买到。与此相对,本地底层者每月收入很低,家庭帮佣为3至10元,农业劳动力约3元,华人苦力大约9至10元,生活艰辛。这些都显示了他对平民生活的关注。

手稿的封面构图巧妙,其中的风景画,手稿说明是转入圣约翰岛之后的景色,十分写实,能看到城镇和岛屿的轮廓。翻开手稿,文字四周绘有花卉、飞禽、果实图案或类似几何图案,构图匠心独具,线条灵动细腻,各页相异,令人叹赏。手稿的精美图案所产生宁静与浪漫之感,与记实性的文字,尤其是有关社会阴暗面的文字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正是这凝重的文字为后人留下了社会底层的真实写照。

百年前掠过狮城上空的雁——“业余”画家查尔斯·戴斯

戴斯手稿封面(图源:Sketches in the Straits)

百年前掠过狮城上空的雁——“业余”画家查尔斯·戴斯

戴斯手稿(图源:Sketches in the Straits)

戴斯其画

戴斯的画作,题材以海峡各地景物为主,也有描绘印度和非洲等地的,以新加坡景物为题材的至少有16幅。

百年前掠过狮城上空的雁——“业余”画家查尔斯·戴斯

戴斯作品The Esplanade(图源:Sketches in the Straits)

在照相机普及以前,许多欧洲画家喜欢绘制风景画在欧洲市场出版,这既能满足那些渴望了解异国情调的人,又能记录游历之地。戴斯秉承了这种艺术家的传统,以画笔忠实地记录了本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例如,福康宁山俯瞰市街图,左下方为福康宁山一角,沿着山脚展开的是市街建筑群,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新加坡河两岸。紧贴山脚露出大屋顶的是公共建筑,其中的集会室(the Assembly Rooms)后来改为剧院厅,远景是帆船来往的港湾。图中人物、建筑等描绘十分细腻准确,酷似照片效果,完美地呈现了当时的市街风景。不仅如此,他还在手稿里对此图中集会室的来龙去脉和室内的设计、规划用途等作了说明。前文提到他所画的布景就是用在此处舞台。

再如教堂、法院大楼远眺图,描绘了两建筑与大操场的景象。在手稿中,戴斯则描述了当时教堂的一些人和事、法院的运作方法与发生的故事。这个大操场便是新加坡建国后多次举行国庆庆典的主要场地。

又如彩图所绘Cairnhill,是不可多得的新加坡早期肉豆蔻种植园全景,山上是1840年在东陵区耸立起的第一座建筑。房主兼园主Charles Carnie(MARTIN,DYCE&CO.合伙人之一)种植了近五千株肉豆蔻。园区连接到现乌节路一带。“乌节”音译自英语“Orchard”一词,意为果园,此图形象地说明该路名称的由来。

百年前掠过狮城上空的雁——“业余”画家查尔斯·戴斯

Cairnhill(图源:Sketches in the Straits)

有关作画与写作的动机,戴斯在手稿首页作了说明:新加坡刚刚开埠,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由一贫瘠之岛成长为可与世界各地通商之地。虽然英国很多人已经通过各种渠道知道其存在,但仍有人不了解其真实的地理位置、面积、面貌等。“为了消除此种盲区”,画下了写实风景画,既能唤起那些已经从这里归国者的回忆,又能“向公众公开这一作为海峡和英国最杰出殖民地之一的忠实代表”。

戴斯的风景画不仅是艺术珍品,更是珍贵的历史载体。它们如实地描绘了本地正在进行殖民的景象,反映了这一新兴城镇正根据殖民者的品味和技术进行布局。

尽管在手稿中暴露了英国这块新殖民地的社会阴暗面,但戴斯对于新加坡作为英国前哨基地还是深感自豪的,甚至把它作为“非常安全的地方”推荐为移居国外的佳地。并且,他还对新加坡的未来充满远见卓识,认为定会超越1786年开埠的槟城。他在本地时,正处于中国上海、宁波等地开港之际,很多人认为新加坡会受打击,戴斯则举例强调新加坡有竞争的能力与优势。跟他预见的一样,新加坡迅速崛起,并且成为东南亚航运中心。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