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所成立于1905年的只有23名学生的海峡殖民地医学学校发展至今,NUS已是一所共有16个学院的综合型研究大学,它见证了新加坡的颓败与繁荣。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助手一起,坐上时光机,细数NUS的前世今生。
NUS简介
NUS主校园位于肯特岗(Kent Ridge),位于新加坡西南部,离市中心12公里,距东郊樟宜机场(Changi Airport)30分钟车程,为凹凸不平的丘陵地形,校内以免费公车为主要交通方式。校区占地150公顷,前身是殖民地时代英军驻新加坡巴西班让(Pasir Panjang)空军基地。校区被肯特岗大致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为学区,行政楼,和康乐设施;后部主要是研究所和学生公寓,校园内,任意两栋建筑物间可以透过走廊、空桥连接,无需离开遮蔽物。校区毗邻新加坡科学园(Singapore Science Park),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和国立大学医院(National University Hospital),科研条件十分便利。校区南临巴西班让货柜港口,可以俯瞰港区风光。
肯特岗校区,来源:NUS
新加坡国立大学另一个校园则坐落在武吉知马前教育学院院址,在2006年九月开始,法律系(Faculty of Law)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Lee Kuan Yew School of Public Policy)开始在武吉知马校园(Bukit Timah Campus)运作,两个校园之间有免费内部专线巴士联系。
武吉知马校区,来源:NUS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第三个校园位于欧南园(Outram Park),是2007年由美国杜克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创办的杜克-国大医学研究生学院(Duke-NUS Graduate Medical School),毗邻新加坡中央医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
校园历史
校园历史,来源:NUS
19世纪尚属英属海峡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的新加坡医疗资源匮乏。当地的公立医疗服务大多面向英国官员和警察,而本地人更倾向于求助传统医学。随着殖民地的发展和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的流行,当地人的医疗需求不断扩大。
直到华裔新加坡人陈若锦(Tan Jiak Kim)的出现让情况有了转机。
陈若锦画像,来源:新加坡博物馆
陈若锦生于1859年4月29日,是商人兼慈善家陈炳瑞和妻子 Seet Kenh Neo的长子。除中文外,他还精通马来语和英语。1877年,他加入了家族企业金成公司(Kim Seng & Co.),在父亲去世之后成为了合伙人。
1889年,陈被选为新加坡市立法议员,1901年联合创立海峡英籍华人公会(SCBA)。由于任期届满,他从立法会非正式成员的身份退休。那时,他已经时一位知名的慈善家,他在任时很受欢迎。1894年4月,在谢福德和李成仁的提名下,他成为唯一一个被提名为市政专员的人,并因此以非官方议员的身份重新加入立法会。
1904年9月,陈若锦(Tan Jiak Kim)带领一群华人和其他非欧洲共同体的代表向海峡殖民地总督Anderson爵士请愿,要求在新加坡建立一所医学院。安德森由于担心没有足够的学生和来自当地社区的支持,表示需要当地人自己筹集资金方可办学。
七州府医学堂,来源:NUS
陈作为海峡中英协会的首任会长,成功地从社区筹集了87077海峡元,其中包括1.2万美元的陈若锦个人捐款。1905年7月3日,医学院成立,被称为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政府医学院。在Anderson的指导下,学校暂时在Pasir Panjang一个政府经营的收容所的一个最近空出来的街区内,同时提供管理学校所需的工作人员。
前身:医学堂(1905-1949)
终于,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1905年9月28日,七州府医学堂(Straits and Federated Malay States Government Medical School)成立了。
1948爱德华七世医学院毕业照,来源:新加坡博物馆
1912年,医学院收到了爱德华七世国王纪念基金(King Edward VII Memorial Fund)的12万美元捐赠,该基金由医生林文庆(Lim Boon Keng)创立。随后,在1913年11月18日,学校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学院。1921年,它再次更名为爱德华七世医学院,以反映其学术地位。
马来亚大学时期(1949-1962)
1928年,为纪念新加坡开埠百年,一所高等教育学院在武吉知马(即NUS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现址)成立了,那就是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