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接触多元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很有利,可以塑造更包容、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疫情之年,一些在新加坡定居工作的外籍人士,选择放弃原有国籍,在小红点落地生根。跨境旅游受限,两年多无法与家乡亲人团聚,甚至见不到最后一面,让他们深感无奈遗憾。但他们依然憧憬在这里建立新家园,融入新加坡生活,谱写各自的新加坡故事。(严宣融、卓祾祎、何家俊摄,以及受访者提供)
更换国籍是人生大事,事关职业规划、公民权利、身份认同,以及效忠意识。新加坡一向保持开放态度,欢迎有能力并愿意融入新加坡社会的外来人才在这里安居乐业。
然而疫情当下,国际航旅限制重重,放弃原有国籍会有怎样的影响?新公民面临怎样的挑战,又为何义无反顾地选择在狮城落地生根?
《联合早报》采访来自不同国家和行业的新移民,有单身青年,有核心家庭,听他们讲述在疫情期间,各自的新加坡故事,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融入新的大家庭。
马里奥 |
看好新加坡智慧国愿景
2000年,31岁的平面设计师马里奥(Mario Van der Meulen)从家乡比利时只身前往上海工作,不仅让父母捏一把汗,自己也悬著一颗心。他心想给自己三个月适应时间,大不了卷铺盖回家。那时吸引他的不仅是即将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还有甜蜜的爱情在向他招手。
马里奥的太太卢坤儿(50岁)是出生于菲律宾的华人,当时在台湾工作,两人从网络笔友开始相识相知。1999年,马里奥借由出差香港的机会见到梦中情人,很快就确定关系并计划如何缩短远距离恋爱。刚好卢坤儿的阿姨就职的国际广告公司在上海的办公室在招人,马里奥因此获得到上海的工作机会。几个月后,卢坤儿也在上海找到工作。
正当两人即将迎来幸福生活的时候,突如其来的公司重组让马里奥被派到香港工作,两人又被迫开始了异地恋。马里奥说:“我们对彼此的感情非常笃定,在频繁的两地奔波中,我们决定携手走入婚姻。”
2002年,两人在香港注册结婚,在上海的教堂办了婚礼。隔年,马里奥从香港裸辞回上海与妻子团聚。他说:“2010年世博会前的上海正值经济发展的黄金期,虽然我没有全职的雇主,但从来不缺工作。”
为儿子移居狮城
一个是广告与设计界的专才,一个是国际餐饮业巨头的高管,马里奥和卢坤儿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在本世纪初的经济起飞,却又为何选择移居新加坡?马里奥摸著儿子卢世钧(14岁)的头说:“这个小家伙出现后,我们就觉得应该换地方了。”
马里奥(右)认为新加坡虽然是国际都市,离大自然并不遥远。(受访者提供)
“除了空气质量等因素,也为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卢坤儿说:“当时作为跨国公司的外派高管,虽然各方面待遇都不错,还有专车接送,但终归与当地人的生活有隔阂。比如外国小孩只能去国际学校,有一种生活在‘泡泡’里的感觉。”
早在初相识的2000年春节,马里奥就和卢坤儿携手同游狮城,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2013年前后,马里奥有意参与一个在新加坡的项目,“那段期间我每个月都从上海飞来新加坡,新航空姐都记得我的名字。”
2013年,马里奥在新加坡找到工作,举家搬来新加坡。相较于已经工作和生活了13年的上海,夫妻俩却在这里瞬间找到归属感。卢坤儿说:“我从小在家里讲福建话和菲律宾语,在学校使用英文和华文。来新加坡后,耳边听到各种不同的语言、方言,很亲切。”
卢坤儿(左)认为新加坡多元种族、文化、语言的环境让她倍感亲切,对于儿子是非常好的成长环境。(受访者提供)
多元文化可扩大视野
“而且在新加坡街头不会被当作‘稀有动物’,还被‘砍菜头’(敲诈)。”马里奥回忆初到上海的生活忍不住笑着说:“2000年代初,在中国的外国人还很少,走在路上常常被人拉着合照;还有一些商家见我是老外,就漫天要价。”
记得刚结婚的某个情人节,马里奥买花的时候不忘太太的日常叮嘱,特别记得跟商家讲价,结果还是被“宰”,卢坤儿知道后坚持拉着老公回到花店讨公道。马里奥说:“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的国际化都市,大家相处融洽,不会有谁得到特殊对待。”
“比利时也是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不幸的是,这些议题总是被放在对立面上讨论。”马里奥说:“从小接触多元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也很有利,可以塑造更包容、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一家三口在2015年SG50金禧国庆日前夕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2019年全家提交成为新加坡公民的申请。卢坤儿说:“儿子在这里长大,讲一口地道的Singlish,几乎就是新加坡人。新加坡政策大体上更照顾新加坡人,比如在升学方面,我也希望他不被能力之外的因素拖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