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忠报读的艺术类课程是一年制,1970年毕业后,因为很快要去当兵了,他随意找了一份在金饰店做销售的工作,还在印刷厂做了一段时间。之后丽的呼声电台潮语广播剧组招人,同学拉他一起去,结果他被录取。
80年代末,林仰忠在做电台特约节目的户外直播
1970年10月他入伍服役时,特别告知教官周末需要去电台录音,要求晚些回兵营报到。教官很支持他去电台录音,所以在当兵2年的时间里,并没有耽误他去电台。录音在当时只是他的一份兼职工作。在当兵的最后半年,他开始申请新加坡电台的全职播音工作。
也许是性格使然,他在试音及笔试时并没有向负责人提及自己已经在电台做兼职广播剧演员,也没有找当时在录音时认识的电台朋友,只是像其他人一样去报名参加考试。那时电台工作属于政府公务员,考试非常严格,需要通过口试、笔试、面试才能录取。过了半年,在服完兵役的数天后,他受聘加入新加坡港务局,不久也听说电台已经录取了6个人,心中不免有些失望。
1972年底,仰忠进入新加坡港务局做书记。两个多月后,突然接到电台的录取通知。他心里兴奋异常,这是他的爱好和兴趣所在,可以通过声音语言来工作,把爱好和工作相结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呀!
播音与戏剧
1973年1月17日,林仰忠正式成为新加坡国家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一直做了近20年。他负责编辑和播报华语及潮州话节目,节目类型有广播剧、小说、音乐、体育现场评述、播报新闻等。他做过许多档不同类型的节目,在电视台成立配音组后还被借调去做配音员。这期间,仰忠在声音语言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大众所熟知的播音员。
197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仰忠参加了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潮剧社——六一儒乐社和余娱儒乐社。当时乐社想吸收一些新人,仰忠就积极地去参加活动。他表示自己并没有学习过戏曲专业课程,只是凭借一腔热忱投身其中,并向前辈虚心学习。
林仰忠在余娱儒乐社演出潮剧《铡美》饰包拯
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他参加了无数的义务性演出,无论角色大小都愿意演,哪怕是只站在台角帮忙跑龙套的小角色。他认为参与各类活动,不断地实践,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不二法门。他亦带着对原乡文化传承的一份心意积极参与这些地方戏演出,还负责剧团运营上的繁杂事务,几乎把自己的休息时间都花在上面。
在参加地方戏活动2年后,朋友知道仰忠有戏曲方面的才能,就邀请他参加平社和天韵京剧社的活动。学唱京剧他都是靠向前辈请教,跟着老师的口授学习。后来有了录音带,他也努力听学跟练。
仰忠除了对戏剧充满热情外,对相声艺术也非常喜爱。儿时的他就抱着收音机听相声,有一些北京话词汇开始听不懂,后来听多了就渐渐明白。相声里的“抖包袱”,让儿时的他觉得有趣极了。
1990年中国相声大师马季莅新演出,当时身为电台播音员的林仰忠与马季、赵炎、邱胜扬、黄家强,在第8播道“笑一笑、少一少”节目中演出群口相声《五官争功》。能与这些朋友同台表演让他感到荣幸之至,一偿他与名师登台表演相声的夙愿。
1990年,相声大师马季(右)莅新演出,林仰忠(左)与大师同台演出群口相声《五官争功》
1995年,新加坡戏曲学院成立后,仰忠应创院院长蔡曙鹏博士的邀请去戏曲学院帮忙演出潮剧和黄梅戏等。仰忠参加演出的戏剧活动非常多,可他从来不特意记名字、列表格。他表示:“很多事情过了就过了,人生也只是如戏般的一个过场,这些都只是他人生的一些经历罢了”。从不计较名利,勤勤恳恳做事,正正直直做人,这就是林仰忠!
2001年,林仰忠在戏曲学院演出潮剧《火烧临江楼》后,剧组与时任副总理兼宏茂桥集选区议员李显龙合影
1992年,仰忠和友人共同开设一家卡拉OK酒廊,做生意后就毅然辞掉了电台的工作。他本身并不是好酒之人,再加上做播音员要保护嗓子,平时也很少喝酒,但做生意就难免要应酬客人,喝酒应酬对于他来讲十分辛苦。他做了2年后选择退出。
相信邮轮旅行是很多人都喜欢的旅行休闲方式。边工作边旅行也是大家梦寐以求的,仰忠在结束生意后就在邮轮的娱乐部工作。主持节目与旅客们互动,这是一段有趣的工作经历。
在工作的同时,戏剧一直是仰忠最钟爱的业余活动。他觉得新加坡的艺术环境并不是特别好,在早期的戏剧团体里,有一些老演员因为觉得自己演得好,有时会一直“霸住”位置,以致有兴趣参与活动的年轻人无法出头,导致新鲜血液流失,剧团不能推陈出新。从长远考虑,没有年轻人的加入,剧团是注定无法延续的。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他就会站在年轻人这边,甚至当起“反派”角色。
仰忠平时生活中看起来温文儒雅,可在戏里,他也演过不少粗犷人物和反派,例如在艺联剧团演出《原野》里的常五、潮语话剧《七十二家房客》里的包租公等角色。但现实生活中的仰忠,其外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是正直善良的统一体。在社会活动中,仰忠因对戏剧的热爱,曾出任过新加坡艺联剧团团长,他还是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董事。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