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2022-06-16     缘分     33040

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去哪遛娃?许多人的选择之一,是就近的市政公园的免费公园或者周边游乐场,那么,您很可能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配色鲜艳、塑料器具为主的游乐器具。工厂大量生产的游具,难免千园一面,对孩子来说缺乏挑战与变化,也少了美感美育的潜移默化,塑料器材容易脆化,长期在室外风吹雨打,甚至带来安全的隐患。

再一次,让我们走出家门与国门,看看不远处新加坡如何经过转型,将共融游戏场 (inclusive playground)自然友好设计(Biophilic Design)两大理念融入市政公园的营造设计,重新而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亲子陪伴的“高大上”。

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新加坡·科摩冒险丛林自然游乐园(COMO Adventure Grove)、新加坡·裕廊湖花园(Jurong Lake Gardens)

|图源:平成文旅现场拍摄(左图)、National Parks Board(右图)

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新加坡·裕廊湖花园(Jurong Lake Gardens)|图源:National Parks Board

新加坡·福康宁公园 (Fort Canning Park)|图源:平成文旅现场拍摄

我们严选的三大案例,都体验出了对“高大上”的重新诠释:

1、“高”是“高参与”,也就是根基共融式公园 “Play for All”的理念,让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及成年人(例如智能障碍、肢体障碍、情绪障碍等),也能有足够比例的游戏设施可以游玩。

2、“大”是“大自然”,在都市中为孩子保留一块贴近自然的游戏环境,并让塑料器具降到最低,提高自然素材或仿生设计,从中激发创造力与想像力。

3、“上”是“上难度”,在符合安全规范的前提下,鼓励孩童尽情探索,让器具尽可能有不止一种游玩方式,激发孩童攀爬、跳跃的本能尝试。

新加坡·科摩冒险丛林自然游乐园

(COMO Adventure Grove)

位于新加坡植物园内的科摩冒险丛林自然游乐园(以下简称:COMO公园),是植物园自1859年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扩建项目(该次扩建内容还包含植物艺术馆与森林探索中心,皆免费开放给所有民众)。

COMO公园里头主要有三大设施,都是参考本地代表性的植物进行设计。像是园区中心位置、高3.2米的攀爬塔与滑梯,就是仿垂榕的造型,蔓延弯曲的“树干”,配上结网、绳索与钢柱,如同榕树错综复杂的气根。

新加坡植物园内的COMO公园|图源:小设汇(ID:xshehui_1)

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新加坡植物园内的COMO公园

垂榕造型的攀爬塔共有两个滑梯,分别是6米长与11米,顺着其中一条滑梯滑下去,映入眼帘的是一颗巨大的cempedak( 通常译为榴梿蜜、尖不辣,以下简称本设施为:巨型菠萝蜜),有多巨大呢?是把一般大小的cempedak整整放大100倍!

新加坡植物园内的COMO公园|图源:小设汇(ID:xshehui_1)

“巨型菠萝蜜”看似如榴梿般尖锐,但通过一旁的解说牌,就能了解到,cempedak只是长得像榴梿,摸起来的触感其实是柔软的,这个项目的材质也采用软垫,在色泽与触感上都做得惟妙惟肖。各种年龄的孩子在此手脚并用、匍匐攀爬,不亦乐乎。

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巨型菠萝蜜”设施旁的解说牌,让人一目了然设计概念、物种知识|图源:平成文旅现场拍摄

另一个滑梯则通往“巨型海红豆”,其设计是弹簧座椅,配上绿色的海红豆荚,适合年龄更小的孩子们训练平衡。海红豆又称为相思豆,马来语则叫saga 。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海红豆树曾被作为行道树而在新加坡大量种植,海红豆树因树冠高大,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咖啡园和橡胶园也经常看到,用以提供树荫,总之,是新马居民再熟悉不过的记忆。

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告别“塑料游乐场”,看新加坡的公园如何诠释“高大上”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