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截稿较早,疫情数据今晚更新。
本期报道主要内容:
一、猴痘可通过飞沫、接触物品传播
二、欧洲猴痘病例已超1500例,构成切实风险
三、新加坡冠病累计确诊病例破135万起
四、昨通报无新增死亡,本波病死率为0.053%
五、ICU重症维持在2人,ICU病房占用率为0.6%
六、普通输氧维持在28人,普通住院降至210人
猴痘可通过飞沫、接触物品传播
6月15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猴痘诊疗指南》指出,猴痘可通过飞沫、接触物品、胎盘垂直传播。
指南介绍,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兽共患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猴痘病毒的啮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包括猴、黑猩猩、人等)感染后也可成为传染源。
指南介绍,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人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通过飞沫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还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尚不能排除性传播。
感染猴痘后,发病早期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可伴头痛、嗜睡、乏力、背部疼痛和肌痛等症状。多数患者出现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发病后1至3天出现皮疹。从发病至结痂脱落约2至4周。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支气管肺炎、脑炎、角膜感染、脓毒症等。
指南指出,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预后与感染的病毒分支、病毒暴露程度、既往健康状况和并发症严重程度等有关。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指南明确,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安置在隔离病房。疑似病例单间隔离。患者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后可以出院。
欧洲猴痘病例已超1500例,构成切实风险
随着猴痘病毒继续蔓延。在欧洲的25个国家中,已经有1500多起猴痘病例,约占全球80%以上的确诊病例。世界卫生组织组织声称,猴痘病毒已经构成了切实的风险,随着夏天各种活动的来袭,感染猴痘的几率将有所增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建立一套新的疫苗共享机制并且希望各国不要囤积疫苗。
另外,世界卫生组织也正在研究,猴痘是否能通过性行为传播。
新加坡累计确诊病例破135万起
新加坡卫生部通报,截至6月15日中午1200时,新增确诊病例3906起,含本土3536起、境外输入370起,累计135万2681起,破135万起。
本土病例七天移动增长率连续两天高于1.0,自前一天的1.01升至1.02,意味着前一阶段七天出现100起,本阶段七天则出现102起。
《新加坡眼》曾多次提出,增长率降至1.0以下,稳定下来之后,应该会回升趋向1.0;再之后,会在1.0上下小范围波动,直至达到群体免疫。
病毒无法根除,疫情起起伏伏十分正常。开放之后出现病例增多,完全是意料中事。关键是重症率和死亡率维持在低水平,民众并不惊慌,心态平和,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学习秩序。
昨天通报无起新增死亡病例
奥密克戎波病死率为0.053%
卫生部昨晚通报无新增死亡病例,累计1401起,总体病死率维持在0.104%,与前一天同。
近期死亡人数和年龄分布如下:
按病毒株的种类划分,新加坡经历了原始病毒波,去年进入德尔塔波,现在是奥密克戎波。本波疫情病死率维持在0.053%,与前一天同。
新加坡流感病死率是0.1%左右。
上述奥密克戎波只是《新加坡眼》的粗略划分,其中有一些死亡病例是感染德尔塔株,但死亡时间出现在奥密克戎波期间,所以我们仍划入奥密克戎波统计。
新加坡原始病毒波感染的绝大多数是宿舍客工,年富力强,病逝2人;德尔塔波和奥密克戎波则主要感染社区,病逝者大多是年长者,年迈体弱。
ICU重症病患维持在2人
新加坡昨天ICU重症病房有2人,与前一天同;ICU病房占用率为0.6%。
昨天ICU的2人皆为七旬或以上年长者。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