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崇尚個人權利,主張非儀式性照顧家人的西方國家不同,亞洲社會,尤其是華人社會,往往把給家用與孝道作連結,將之視為一種義務。
當然,家用是否該給,該以什麼形式給,在亞洲社會仍有一些爭議。
有人認為,給家用是「天經地義」;但也有人認為,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家用不該成為一種道德綁架、情緒勒索。
這裡暫不討論子女究竟有無義務在金錢上奉養父母,我們先來看看,如果要給,給多少才符合「行情」?
根據本地網絡平台answer.sg在2021年一項獲得近6700人作答的非正式調查:
新加坡子女給父母家用的「市場價」如下:
若再以年齡細分,則如下圖所示:
年齡組 家用占薪水比率中位數 家用金額中位數(新元) 18歲至20歲 10% 160 21歲至25歲 11% 400 26歲至30歲 10% 500 31歲至35歲 10% 600 36歲至40歲 10% 700 在相同比例下,隨著工資上漲,家用數額自然愈來愈高,36歲至40歲國人所給的家用中位數高達700新元,相較之下18歲至20歲和21歲至25歲組別的家用金額中位數分別為160新元和400新元。上述圖表顯示,即使工資隨年齡增長,把薪水約10%拿出來作為家用仍是普遍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有一條自1996年就開始生效的「贍養父母法令」。無法自行負擔基本生活費的年長者,可透過法律向子女索討贍養費。
該法令在2010年修正後,改為讓父母子女先通過調解解決贍養費糾,訴諸法律則為最後手段。
據悉,新加坡也是全球首個落實類似法律的國家。
綜合港媒報道,香港永明金融2019年的一份調查指出,香港子女每月給父母的家用中位數為6000港元(1060新元)。
由於該項調查於2019年進行,若納入香港政府統計處2019年至2021年的通膨率計算,現時的家用中位數應為6268港元。
另外,根據香港當局最新數據,香港2022年第一季就業人士的每月收入中位數為2萬港元。
我們再用上述兩個最新數據計算,就可得出香港人給父母的家用中位數,是每月薪水的31%。
有關家用「行情價」出爐後,有不少港人認為這是過於沉重的負擔,質疑其合理性。
甚至有網民以逗趣方式列出下列六道問題,表示父母只有每符合一項條件,才可獲得1000港元,以此類推,若全部都達標,才可領全額6000港元:
據財富管理公司St. James's Place Asia早前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在經濟上資助父母,讓新港兩地不少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的「夾心層」喘不過氣。
一些重要數據包括:
從社會角度來看,這種「養兒防老」觀念所造成的現象,恐導致惡性循環。
當子女為奉養父母,危及個人退休規劃,待他們邁入老年後,又只能倚靠下一代奉養,形成人人都得為上一代犧牲的循環,這對社會安全網的鞏固,並非好事。
紅螞蟻認為,給家用是一份心意,不該是道德規範,「給你家用是因為愛你,而不是基於教條式的束縛」,家用多寡也應量力而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為人子女者在經濟上資助父母時,應充分考量個人財務狀況及未來退休規劃。
為人父母者,則不該死抱著「養兒防老」的觀念,讓子女為此賠上自己的人生。
家用該占薪水幾成、家用金額多少,或許根本不是重點。我們該反思的,是親情和孝道究竟該不該用金錢來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