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宋赛儿的艺术求索之道

2022-06-24     缘分     17860

两个磨练技艺、拓宽眼界的舞蹈团

宋赛儿1965年参加希梨瓦那的时候,还是个在安德逊中学念书的14岁中学生。她回忆道:“作为一个由热心人组成的团体,团员都为三餐忙,组织比较松散。介绍我参加希梨瓦那的同学叫Sri Rahayu Sudarmaji,也是我的第一个舞蹈老师。我们都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没有教材,没有正规的教学法(pedagogy)可言。大家从看马来电影的舞蹈摸索马来舞蹈门道,复习印尼舞蹈家廖春远50年代在希梨瓦那教我们的学姐们的源自苏门答腊的舞蹈。大家亲切地叫她为阿春,她传给我们的不止是几个舞蹈,更传给我们严肃创作的态度和追求艺术的毅力”。

宋赛儿热爱舞蹈,她从不缺课,学习积极,很快成为希梨瓦那的领舞演员。1968至1969年,她加入人民协会马来舞蹈团,参加了到很多联络所举行的《民众文娱》演出。1974年,她被委以重任,成为希梨瓦那儿童舞蹈团团长,先后编了如《剑鱼》等儿童舞蹈。许多当年儿童团的小朋友,后来成为马来舞蹈团的主要演员。70年代后期,她参加过旅游局为向旅客宣传新加坡多元文化、定时定点演出的《亚洲瞬间》舞蹈大杂烩。那些由马来、印度与华族舞蹈节目凑成的每场45分左右的晚会,让宋赛儿积累了丰富的表演经验,而成为能编能演的优秀舞蹈员。1985年,她被希梨瓦那委任为艺术指导。

1970年文化部组建的国家舞蹈团,是另一个对宋赛儿舞蹈生涯起了重大影响的团体。她在19岁考进了舞蹈团之后,第一次与华族前辈李淑芬老师和印族舞蹈资深演员马达薇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当时主持舞团的杨金龙和马来舞前辈农仄加尼鼓励马来演员大胆尝试,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将动作变速或变形,也让队形更为多样化,凸显动态美。70年代跟着国家舞蹈团到文莱、泰国和印尼等邻国演出后,宋赛儿也开始想一个问题:我们的马来舞和从邻国学来的马来舞应该有所不同,还是作为马来群岛(Nusantara)文化的“大马来”舞蹈的一部分,无需另谋发展?她也深深感觉到,要在海外展现新加坡舞蹈文化,演员必须有硬功夫,不论排哪类节目,在技艺上一定要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造成文化精品。参加希梨瓦那和国家舞蹈团的历程,让宋赛儿磨练了技艺、拓宽了眼界。

三次思想的跨越 更新活态传承策略

80年代初,随着国家剧场舞蹈学会倡议的舞蹈理论与批评风气益盛,邀请印尼与马来西亚等本地区专家来参加舞蹈讲座会、主持舞蹈工作坊日增。传媒对舞蹈活动的支持与观众力度与密度加大,激发了一些舞蹈者意识到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架构的必要性。由时任部长王鼎昌领导的文化部也有资助艺术工作者到海外学习的奖学金出台。1983年,笔者任舞蹈咨询委员会主席,负责面试奖学金申请者。宋赛儿是申请者之一。日惹私立舞校的Bagong Kussudiardjo富有争议性,为什么去那里去取经?她说:“我想观察一位想法多、作品风格新、敢于尝试的艺术家是怎么创作、为什么创作。”正是用这种思辨审视问题,为她赢得了奖学金出国学习。果然,学成归来后,宋赛儿对舞蹈与身份认同、马来舞蹈的身体文化等重大课题,开始了她的漫长的思考。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东南亚考古与艺术中心1989年在印尼梭罗市主办了《拉班舞谱初级班》,我推荐了宋赛儿前往受训。拉班舞谱是1928年由欧洲现代舞理论之父之称的匈牙利人鲁道夫·拉班所创。他创立的这个舞蹈的学科,以数学、力学、人体解剖学为基础,运用各种形象的符号,标识各种人体动作的姿态、空间运行路线、动作节奏和所用力量。近百年来,拉班舞谱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舞蹈、体育、医疗等与人体运动有关的领域。但分析与纪录过程,相当繁琐,有一定的难度。宋赛儿非常用功,在梭罗完成初级班后,又参加了翌年和1991年,分别在曼谷和新加坡举办的中级班和高级班,成为马来舞蹈界第一位完成舞谱训练的老师。这个课程对宋赛儿最大的意义在帮助了她对形象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开发,从动作分析的方法去思考舞蹈,是她在舞蹈思想上的第二次跨越。

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宋赛儿的艺术求索之道

1989年,宋赛儿(中)与拉班舞谱课程主任讲师蔡曙鹏博士(右二)与来自东盟青年舞蹈家合影

宋赛儿在1997年离开了希梨瓦那舞蹈团,自创宋赛儿美丽遗产马来艺术团。俗语说得道者多助。舞团得到同行认可,国家艺术理事会资助,自幼随她习舞的儿子Adel在2000年也完成加拿大Simon Fraser大学的大众传媒学位回来,推掉高薪职位的机会,在母亲的舞团从事行政管理;媳妇Marinade是优秀舞蹈员与富有才华的编导。舞团经营得法,经济上稳定,艺术上有建树,宋赛儿觉得她终于可以放心暂时离队,寻找进修机会。她选择了东南亚知名的艺术学院之一:雅加达艺术学院(Institut Kesenian Jakarta)。该学院坐落在占地9公顷、1968年开幕的伊士迈曼苏吉园里,这个综合性的艺术中心有剧院、展览馆、电影摄影棚、美术馆、户外剧场等等。宋赛儿对印尼这个最高艺术学府心仪已久。终于在她58岁时,成功报读该院,成为该届年龄最大的学生。

宋赛儿是幸运儿。在雅加达艺术学院攻艺术人类学(sarjana seni anthropologie)学位的主任老师是德高望重的朱莉安蒂(Julianti Parani)教授。“我书读得少,进入课堂,就像进入了一个五光十色的宝库,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感。开始接触舞蹈人类学之后,才知道原来研究舞蹈是一门大学问。研究舞蹈要从其历史背景、客观环境、文化内涵、社会组织、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着手。对我来说,是一个大挑战。老师还带我做田野调查,那是一次难忘的经验。非亲眼所见,难以置信。”一切和以前参加东盟舞蹈研讨会听到的一些概念与论述,联系了起来。在雅加达念书期间,也有机会欣赏印尼一些著名团体的演出,用拉班舞谱分析动作的原理,研读各流派的编舞特点。活用舞蹈人类学的理论,思索舞蹈创作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经过四年的专心致志、埋头钻研,她在2012年62岁时,获得艺术人类学文学士的学位。

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宋赛儿的艺术求索之道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