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宋赛儿的艺术求索之道

2022-06-24     缘分     17890

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宋赛儿的艺术求索之道

从上一世纪末,全球化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快速的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表现在消费文化的飙升,西方流行文化的风行和传统文化的失落。在这个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通过《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及《行动计划要点》,促请各会员国促进文化多样性宣言原则的实施。2003年又提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告。至今已经有超过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约,积极加入了非遗保护行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个层次:一是采取认定、记录、建立档案等措施,加以保护;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是在传承、创新、传播等措施中加以保护,以达到宣传、弘扬和振兴的目的。保存是为了储存文化资源,以便提取与复制;活态传承,是为了保护文化生命力,为艺术创造需求延续传统的机遇。

新加坡文物局在2020年颁发了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奖给六组个人与团体。这个奖项的设立,给艺术家们提供了新的动力,鼓舞了许多在艺术道路上孜孜不倦、坚持不渝的追梦人。得奖团队之一的宋赛儿美丽遗产马来艺术团(Sri Warisan Som Said Performing Arts)的创办人宋赛儿(Som Said),从8岁开始学习马来舞,漫漫62年如一日,锲而不舍,为梦想坚持不懈。

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宋赛儿的艺术求索之道

宋赛儿手拿新书《新加坡的马来舞蹈:宋赛儿的艺术道路》欣喜万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

宋赛儿的故事,是一位个性格乐观、豁达开朗、与人为善,不断完善自己知识结构、有长远眼光的优秀马来舞者奋斗终身的故事。她的事业每一个转折,都离不开自身的艰苦努力和文化生态发生变化而出现的机遇。

故事得从武吉巴督小学说起。天真活泼的宋赛儿,周末常与同学结伴到电影院。生于1950年的她,正好赶上新加坡马来电影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新加坡邵氏马来电影公司(Malay FilmProduction,1947-1969)和国泰克里斯公司(Cathay Keris,1953-1972)在二十几年内制作了260多部马来电影。不少影片由印度导演执导,穿插舞蹈场面。很自然,这些舞蹈也融入了他们的借用与创造,把来自这个区域的不同舞种,根据画面形象创造,以场景、灯光、化妆、服装等重组舞蹈语言。这些舞种,包括从马六甲传来的社交舞蹈joget。这种在小提琴、手风琴、铃鼓和锣的伴奏下,唱着班顿(马来传统四行诗句)即兴起舞的舞种,常常被巧妙地用在电影情节里。源自马六甲苏丹皇宫、柔和优雅的Mak Inang,则出现在宫廷电影故事里。Mak Inang用马来弦乐器Rehab、锣、铃鼓与手鼓等马来传统乐器伴奏,有一种高雅的气质。另一种与宫廷舞蹈有渊源的Asli舞蹈,16世纪以后开始加入小提琴和手风琴这些来自外国的乐器,是节奏最慢的马来舞和节奏最快、从中东传来的Zapin舞,在电影中各有亮相的机会。宋赛儿天赋异禀、悟性灵敏,少年时代跟着同学学习这些舞蹈,很快就掌握了马来的六种脚与八种手的基本位置、手型和动律,坐、蹲、跪、踏步、走步、拖步、碎步、转身步等。不久后,老师带她参加MFP Studio拍摄电影中舞蹈,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尽管车马费微薄,她非常享受那段拍片的时光。

一片热忱 广结善缘

1984年,艺联剧团将60年代韩玉珍获得南洋大学中文学会举办的文艺创作比赛大奖的叙事长诗《茉莉公主》改编为华语诗剧,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戏剧节。演出用印尼爪哇古典戏剧形式,从道具、服装、头饰、造型到音乐舞蹈各方面,都务求展现这个印尼民间传说的民族色彩,强调戏剧风格展现民族色彩的本真(authenticity)。若到雅加达定制所需,剧团无法负担。正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我突然想到可以向结识多年的宋赛儿那里搬救兵。当时,她在芽笼创立一间生意兴隆的新娘化妆与摄像馆,叫Ratu Sari。宋赛儿接过电话,二话不说,立刻答应将在演出当晚把《茉莉公主》所有需要的服装与头饰带到维多利亚剧院,亲自给几十个演员梳头、穿服装。经她为演员打扮,人物造型民族色彩鲜明,为演出加分,《茉莉公主》夺得是届的最佳演出奖。宋赛儿支援艺联,只收取一个象征性的费用。

非物质文化语境下马来舞的传承发展——宋赛儿的艺术求索之道

宋赛儿(中)教舞,一向坚持亲自为学生示范

四年后,南洋女中蔡亮校长决定在该校成功演出《红楼梦》、《人参娃娃》、《四川一好人》等剧的基础上,演出难度高的《茉莉公主》。特点是以同一批学生演出英语和华语版本的《茉莉公主》。宋赛儿再次雪中送炭,只收取优惠费,为二十几位同学化装、穿服装,支持了演出。2007年新民中学和2008年崇福小学演出《红山的故事》,宋赛儿也给予同样力度的支持。校长们向她道谢时,她说:“学校请我做这件事,是一种荣誉。艺术团体和学校,能一起推动艺术,目标是一致的。更何况这是一个新加坡的民间传说,能给华族学生观众打开一扇马来文化的窗口。”

80年代的新加坡舞蹈界,继承了新加坡在脱离英殖民地统治运动中的多元民族主义的精神。民族艺术团体进行跨文化舞蹈创作,宋赛儿多次参与编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国家舞蹈团的《胡姬花》(1983)。记得2008年,印度舞前辈巴斯卡邀请她创立的美丽遗产马来艺术团和戏曲学院、巴斯卡舞蹈学院合作,参与艺术节的一台以三地民族武术为主题的舞蹈晚会。她在百忙中调整日程,优先处理合作的项目。2009年,印度艺术协会为庆祝成立60周年,邀请宋赛儿和我,与该协会委任的编舞家斯丽拉玛博士合编舞剧《罗摩衍那》。宋赛儿深知合作演绎这部在东南亚广泛流传、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神话故事的意义与目的,马上组织演员,投入排练。她说:“用各自的舞蹈语言,昭示各民族舞蹈的独特价值,同台讲一个故事,就是新加坡的非物质遗产特色之一。”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