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人对给父母家用应该不陌生。(asiaone)
作者 李国豪
给家用,在亚洲地区似乎已是约定成俗、心照不宣的惯例。
和崇尚个人权利,主张非仪式性照顾家人的西方国家不同,亚洲社会,尤其是华人社会,往往把给家用与孝道作连结,将之视为一种义务。
当然,家用是否该给,该以什么形式给,在亚洲社会仍有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给家用是“天经地义”;但也有人认为,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家用不该成为一种道德绑架、情绪勒索。
这里暂不讨论子女究竟有无义务在金钱上奉养父母,我们先来看看,如果要给,给多少才符合“行情”?
根据本地网络平台answer.sg在2021年一项获得近6700人作答的非正式调查:
新加坡子女给父母家用的“市场价”如下:
每月薪水的10%;
中位数为500新元。
根据接受调查的国人反馈,给父母家用占薪水的比率中位数为10%。从金额来看,本地人给父母家用的中位数为500新元。
若再以年龄细分,则如下图所示:
在相同比例下,随着工资上涨,家用数额自然愈来愈高,36岁至40岁国人所给的家用中位数高达700新元,相较之下18岁至20岁和21岁至25岁组别的家用金额中位数分别为160新元和400新元。上述图表显示,即使工资随年龄增长,把薪水约10%拿出来作为家用仍是普遍做法。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有一条自1996年就开始生效的“赡养父母法令”。无法自行负担基本生活费的年长者,可透过法律向子女索讨赡养费。
该法令在2010年修正后,改为让父母子女先通过调解解决赡养费纠,诉诸法律则为最后手段。
据悉,新加坡也是全球首个落实类似法律的国家。
在本地,子女为父母提供经济资助是蛮普遍的文化。(法新社)
香港人给三成
接下来把视角拉到本区域另一金融中心。
综合港媒报道,香港永明金融2019年的一份调查指出,香港子女每月给父母的家用中位数为6000港元(1060新元)。
由于该项调查于2019年进行,若纳入香港政府统计处2019年至2021年的通膨率计算,现时的家用中位数应为6268港元。
另外,根据香港当局最新数据,香港2022年第一季就业人士的每月收入中位数为2万港元。
我们再用上述两个最新数据计算,就可得出香港人给父母的家用中位数,是每月薪水的31%。
有关家用“行情价”出炉后,有不少港人认为这是过于沉重的负担,质疑其合理性。
甚至有网民以逗趣方式列出下列六道问题,表示父母只有每符合一项条件,才可获得1000港元,以此类推,若全部都达标,才可领全额6000港元:
从小到大都给足孩子零用钱,让他/她放学有钱买麦当劳;
除了必要开支,还愿意付出额外开支,例如让孩子报名兴趣班、参加课外活动或参加交流团等;
每逢过年,新衣新鞋少不了,平日还会买礼物给小孩;
小时候的红包钱长大能拿回来,没被父母“私吞”;
上大学时帮忙出学费,即使孩子有兼职,父母也会不时关心问孩子“够不够钱用”,不必让孩子为了兼职而失去享受大学生活的机会;
从小到大父母总是通情达理,不会动不动就跟孩子“讲钱”,彼此关系良好。
在生活压力巨大的香港,家用究竟该给多少引起热烈讨论。(南华早报)
给家用让新港子女“压力山大”?
透过新港两地的调查,我们可以稍微总结:
新加坡人给的家用中位数为500新元,家用占薪水比率多为10%左右;
香港人的家用中位数则为6000港元(1060新元),家用主要占薪水的31%。
但不论是新加坡的一成,或香港的三成,有调查显示,给家用这套社会规范,其实对新港两地不少子女带来了压力。
据财富管理公司St. James's Place Asia早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经济上资助父母,让新港两地不少上有高堂,下有妻小的“夹心层”喘不过气。
一些重要数据包括:
64%新加坡人和58%香港人认为给父母提供经济资助,对个人财务目标形成了阻碍;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