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大厂”进驻新加坡,上演抢人大战,内附新人起薪一览

2022-06-27     缘分     22890

刘碧琴也指出,人才市场的竞争不仅体现在薪水,还包括奖金、培训、技能提升、灵活的工作安排、项目的趣味性,以及高级的头衔等。

离开政府部门后,“误打误撞”进入互联网风口行业的叶佳惠,对目前工作的灵活性感到满意。她举例,如果晚上11点开国际会议,隔天早上就不一定要9点开工,“只要把须要做的事情做好,公司在时间上不会卡得很死”。

互联网科技行业掀起的人才抢夺战,延烧到许多行业,甚至波及到一些原本很受求职者青睐的跨国公司。

一家全球知名汽车品牌新加坡分公司供应链部门经理刘岚(化名)受访时说,过去两个多月,她所在的部门人手流失三成,在这些离职人员中,有一半是去了知名科技公司。

抢人大战波及 跨国公司

“这对我们的冲击很大”,刘岚无奈的说,公司一直在找新员工填补空缺,但迟迟没有合适人选。

她说:“有时我们刚通知面试,就被告知求职者已经拿到其他公司的offer(录取通知),不来面试了。”

面对员工难找,刘岚的公司只好以内部调岗的形式,把一些员工从其他国家的分公司调到新加坡短期工作,但由于疫情带来的出行不便以及其他国家也存在人手短缺等问题,这样的内调也越来越来难。

不过,刘岚的公司暂时并没有考虑调整薪资同科技企业竞争。她直言,如果为了留住人才硬和科技巨头拼薪水,对公司来说也不是长久之计。

科技企业进驻 带来“大礼包”?

包括中资企业在内的科技行业,给新加坡人力市场带来激烈竞争,但受访业内人士和学者认为,短期来看这会产生一定压力,但长远上则给新加坡带来了更多契机。

经营猎头公司的黄奕舒以自身经历为例指出,过去两年,由于很多企业因疫情裁员甚至倒闭,他的公司生意也随之黯淡,“如果不是这些互联网巨头这两年大规模进驻,我的公司也很难撑下去”。

他因此认为,中资互联网企业进驻新加坡带来竞争只是一方面,也应看到这些“大厂”的进驻,在疫情寒冬下为新加坡中小企业带来的新机遇。

黄奕舒说,正因为有了这些“大厂”,新加坡小公司才有了更多融资、合作的机会,“小公司是傍著大树成长起来的”。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王砚波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也指出,短期来看,激烈的人才竞争推高薪水,也会让新加坡的物价、房价上涨,给新加坡带来负面影响;但长远看,中资企业带进的人力资源,对新加坡也是“一个很大的礼包”。

中资“大厂”进驻新加坡,上演抢人大战,内附新人起薪一览

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王砚波:中国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向东南亚拓展是大势所趋。(受访者提供)

他说:“这不仅仅是这些人才本身,还包括他们带来极其丰富的商业知识,以及在全球各个角落打拼的经验。”

黄奕舒也认同说,无论是中资还是美资,这些大型科技企业的进入,弥补了新加坡技术上的不足,把先进的生产力、技术和理念带进新加坡,给新加坡市场注入更多活力,带来更多机会。

不过,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这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尤其去年年末开始爆发的裁员潮,规模超出了前几年,快手、字节跳动、阿里巴巴等多家头部企业,先后被曝大规模裁员。

中国官方针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风暴虽然告一段落,但这个行业在中国的整体光景已大不如前。

王砚波分析说,中国科技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向东南亚拓展是大势所趋,而互联网企业涉及的数据隐私性问题以及中国官方对资本的监管,加速了这种趋势,制度完善的新加坡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落脚点。

至于这些企业在中国的裁员潮,是否会波及到设在新加坡的区域总部,黄奕舒观察,目前还没有这样的迹象。他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全球经济走势,“如果金融危机真的来了,哪个行业都逃不过”。

同为中资“大厂” 工作体验大不同

中资互联网企业开出同样丰厚的薪酬待遇,但不同的“大厂”,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可能截然不同,这也是许多求职者最后作出不同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

“NodeFlair”最新报告显示,除了诱人的薪水,工作环境、专业氛围、公司文化也会影响人才的选择。近年来进驻新加坡的一些中资互联网企业,也在管理风格上向跨国企业靠拢,以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叶佳惠对此深有体会。她说,虽然新东家是中资背景的科技巨头,但由于管理层和企业架构的国际化、本土化程度较深,公司运作模式和企业文化更像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她坦言:“感觉不到是在一家中国企业做工。”

叶佳惠认为,工作到一定阶段后,薪水不是一个主要考量,更多人会更在意公司的文化氛围,比如是否尊重个人空间,是否能保障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能否给予员工足够的福利让他们感受到被照顾等。

她透露,为了显示对员工个人空间的尊重,公司内部有不成文的规定,要求非紧急事务尽量不要在非工作时间联络员工,如果遇到紧急事务,也须要向员工解释清楚并表示抱歉,“而且不要认为那个人一定会马上回复你”。

但并不是所有在这场“人才大战”中跳槽加入中资互联网企业的人,都能适应新的企业文化。和叶佳惠的体验不同,憧憬“大厂”的李梓萌在中资互联网企业的经历却没有这么顺利。

进入新公司两个月后,因为不适应企业文化,李梓萌毅然选择辞职,重新回到老东家。好在因为市场行情普遍被推高,他的老东家也给出了和中资企业相当的薪资配套。

李梓萌总结离职原因时说,一是工作节奏不对路,二是公司文化不适应。

由于工作上需要和总部对接,李梓萌的工作时间基本与中国总部同步,日常的工作会议往往会安排在晚餐后7时才开始。更让李梓萌不习惯的是,很多会议没有框架和时间表,话题无限延展,常常持续到晚上9时甚至10时才结束。

中国互联网企业一度盛行的加班文化、狼性文化等近几年备受诟病,中国官方去年提出“纠偏畸形加班文化,保障劳动者体面劳动”后,包括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企业相继开始削减强制性的周末加班。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