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閱讀本文約4分鐘!
昨天,新加坡新增新冠病例破萬,新增1萬1504起,創下三個半月新高。另有一人病逝,每周病例傳播率升至1.62。
確診病例總數累計142萬5171起,死亡病例增至1410起。
新增病例當中有767起是通過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發現的,1萬零737起則是通過抗原快速檢測(ART)發現的低風險病例;昨天通過ART發現的病例為4926起。
本土病例共有1萬零732起,輸入型病例也從昨天的464起,增加逾六成到772起。
重症患者有45人
仍在住院:437
需要氧氣供給:36
加護病房:9
完成疫苗接種:92%人口
已接種追加劑:78%人口
疾病爆發應對系統(DORSCON)警戒級別:黃色
(圖:來源自網絡)
新一波疫情提早來到
新加坡新冠確診人數持續增加,衛生部長王乙康指出,感染BA.4和BA.5毒株的病例越來越多,預料接下來還會增加。
「我前陣子有說可能7月或8月會有新的疫波,但是來得早了一點,6月多就來了,我看是因為我們6月假期的關係,大家去了歐洲回來都有BA.5毒株。這個不會比2月的疫波高,我們希望可以順利通過這個疫波。」
目前醫院已經相當忙碌,今年4月開設的三家新養老院,讓醫院把沒有病症的年長者轉移到這些地方,從而減輕醫院的負擔。
他也呼籲國人負起社會責任。
他說:「大家要戴好口罩緩慢疫情的散播,然後就是要打疫苗,尤其是那些還沒有打的追加劑,就是還沒有打第三針的朋友們要快點去打。」
衛生部接下來將持續觀察本地疫情的走向。
(圖:來源自網絡)
回國入境隔離政策調整為「7+3」全網刷屏
昨天下午,這則消息從國內刷到華人圈,徹徹底底的刷屏!
在公布的第九版防控指南優化調整了風險人員的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將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
統一封管控區和中高風險區劃定標準;完善了疫情監測的要求。
(圖:來源自網絡)
在認真總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印發後的防控工作實踐,特別是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快、隱匿性強等特點的基礎上,修訂形成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與第八版相比主要修訂內容包括:
一、優化調整風險人員的隔離管理期限和方式
將密切接觸者、入境人員隔離管控時間從「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7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3天居家健康監測」,核酸檢測措施從「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4、7、14天核酸檢測,採集鼻咽拭子,解除隔離前雙采雙檢」調整為「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監測第3天核酸檢測,採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前不要求雙采雙檢。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從「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調整為「7天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4、7天核酸檢測。
(圖:來源自網絡)
二、統一封管控區和中高風險區劃定標準
將兩類風險區域劃定標準和防控措施進行銜接對應,統一使用中高風險區的概念,形成新的風險區域劃定及管控方案。高風險區實行「足不出戶、上門服務」,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中風險區,中風險區連續3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其他地區對近7天內有高風險區旅居史人員,採取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措施。中風險區實行「足不出區、錯峰取物」,連續7天無新增感染者降為低風險區。其他地區對近7天內有中風險區旅居史的人員,採取7天居家醫學觀察措施。低風險區指中、高風險區所在縣(市、區、旗)的其他地區,實行「個人防護、避免聚集」。其他地區對近7天內有低風險區旅居史人員,要求3天內完成2次核酸檢測。
(圖:來源自網絡)
三、完善疫情監測要求
加密風險職業人群核酸檢測頻次,將與入境人員、物品、環境直接接觸的人員核酸檢測調整為每天1次,對人員密集、接觸人員頻繁、流動性強的從業人員核酸檢測調整為每周2次。增加抗原檢測作為疫情監測的補充手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對可疑患者、疫情處置時對中高風險區人員等可增加抗原檢測。
(圖:來源自網絡)
四、優化區域核酸檢測策略
明確不同人口規模區域核酸檢測方案,針對省會城市和千萬級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農村地區,綜合疫情發生後感染來源是否明確、是否存在社區傳播風險及傳播鏈是否清晰等因素進行研判,根據風險大小,按照分級分類的原則,確定區域核酸檢測的範圍和頻次。
我是海羊,每天記錄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溫度、有高度、有時度的趣談,關注我,隨時了解新加坡靠譜的當地乾貨!
如果您對內容喜歡,期待您的轉發,也請您在評論區內留言互動!謝謝!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