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阅读本文约4分钟!
昨天,新加坡新增新冠病例破万,新增1万1504起,创下三个半月新高。另有一人病逝,每周病例传播率升至1.62。
确诊病例总数累计142万5171起,死亡病例增至1410起。
新增病例当中有767起是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发现的,1万零737起则是通过抗原快速检测(ART)发现的低风险病例;昨天通过ART发现的病例为4926起。
本土病例共有1万零732起,输入型病例也从昨天的464起,增加逾六成到772起。
重症患者有45人
仍在住院:437
需要氧气供给:36
加护病房:9
完成疫苗接种:92%人口
已接种追加剂:78%人口
疾病爆发应对系统(DORSCON)警戒级别:黄色
(图:来源自网络)
新一波疫情提早来到
新加坡新冠确诊人数持续增加,卫生部长王乙康指出,感染BA.4和BA.5毒株的病例越来越多,预料接下来还会增加。
“我前阵子有说可能7月或8月会有新的疫波,但是来得早了一点,6月多就来了,我看是因为我们6月假期的关系,大家去了欧洲回来都有BA.5毒株。这个不会比2月的疫波高,我们希望可以顺利通过这个疫波。”
目前医院已经相当忙碌,今年4月开设的三家新养老院,让医院把没有病症的年长者转移到这些地方,从而减轻医院的负担。
他也呼吁国人负起社会责任。
他说:“大家要戴好口罩缓慢疫情的散播,然后就是要打疫苗,尤其是那些还没有打的追加剂,就是还没有打第三针的朋友们要快点去打。”
卫生部接下来将持续观察本地疫情的走向。
(图:来源自网络)
回国入境隔离政策调整为“7+3”全网刷屏
昨天下午,这则消息从国内刷到华人圈,彻彻底底的刷屏!
在公布的第九版防控指南优化调整了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
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完善了疫情监测的要求。
(图:来源自网络)
在认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印发后的防控工作实践,特别是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等特点的基础上,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与第八版相比主要修订内容包括:
一、优化调整风险人员的隔离管理期限和方式
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核酸检测措施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核酸检测,采集鼻咽拭子,解除隔离前双采双检”调整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2、3、5、7天和居家健康监测第3天核酸检测,采集口咽拭子”,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要求双采双检。密接的密接管控措施从“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核酸检测。
(图:来源自网络)
二、统一封管控区和中高风险区划定标准
将两类风险区域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进行衔接对应,统一使用中高风险区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及管控方案。高风险区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中风险区,中风险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高风险区旅居史人员,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中风险区实行“足不出区、错峰取物”,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降为低风险区。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中风险区旅居史的人员,采取7天居家医学观察措施。低风险区指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地区,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其他地区对近7天内有低风险区旅居史人员,要求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
(图:来源自网络)
三、完善疫情监测要求
加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将与入境人员、物品、环境直接接触的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1次,对人员密集、接触人员频繁、流动性强的从业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周2次。增加抗原检测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可疑患者、疫情处置时对中高风险区人员等可增加抗原检测。
(图:来源自网络)
四、优化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明确不同人口规模区域核酸检测方案,针对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农村地区,综合疫情发生后感染来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及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因素进行研判,根据风险大小,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确定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