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香港作家沈西城在脸书披露,创作“卫斯理”、“原振侠”系列小说的知名科幻作家倪匡周日(7月3日)中午在香港逝世,享年87岁。目前倪匡的家人尚未证实此事或对外说明。
惊闻倪匡仙逝,痛惜华人圈顶级作家又少一人。《新加坡眼》特别找到以前的旧文,回顾倪氏一门英豪,个个不凡。
先从他家的兄弟说起,排行第四的兄弟原名倪聪,字亦明,他用过的笔名很多,岳川、沙翁、魏力等等,但是最出名的笔名还数1962年开始使用的卫斯理——他就是号称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倪匡本身也是个笔名)。
(年轻的倪匡)
倪匡笔下的卫斯理系列小说达140多本,而这只是这位自学成才,高产又全面的作家作品的一部分,他自己表示除了歌词与广告词之外,什么文体都写过,包括小说(灵异、武侠、推理、言情、科幻、奇幻)、散文、杂文、专栏、政论,以及超过300个电影剧本。他曾同时为12家报纸写连载,写作速度十分惊人,坊间流传他每小时可写八千字,这多为以讹传讹的夸大其词,因为倪匡在某次访谈里谈及自己的写作速度时说自己的最高纪录是一小时四千五百字,一天两万字,那是所谓“革命加拚命”的速度。他也曾自称是“自有人类以来,汉字写得最多的人。”最高的时候,他的稿费加版税一年超过两百万港币。(那可是大陆人均收入才几十人民币的年代啊!)
倪匡的至交好友包括金庸、蔡澜、黄霑(注:这三人以及倪匡组成了香港文化界四大才子的豪华阵容)、古龙等。以武侠小说论,倪匡曾自谦说自己写得并不怎么好。(注:所谓并不怎么好,是指跟金庸、古龙相比)
倪匡曾撰对联:“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说的是平生最得意的两件事。而这帮张彻编剧本,其中最出名的一部就是邵氏电影时期的《独臂刀》,这部1967年出品的香港武侠电影既是张彻的成名作,也因此开启了一个“新武侠”的时代。而“曾代金庸写小说”则说的是,《天龙八部》于1963年开始在香港《明报》及新加坡《南洋商报》同时连载期间,金庸曾因离港外游,请倪匡代写了四万多字,虽然天马行空的代写部分大多在成书后被删除,金庸还是保留了阿紫眼睛被弄瞎的情节。至于为啥倪匡要让阿紫瞎掉,原因很简单——倪匡讨厌《天龙八部》中的阿紫。
(陈好版本的阿紫)
提起倪匡,绝不能不提让他一举成名的卫斯理系列。其中第四本《蓝血人》是该系列的代表著作,还在2000年入选了“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由华仔主演的《卫斯理蓝血人》于2002年上映)
由卫斯理系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不少,电影《卫斯理蓝血人》只是其中一部,还有一部1998年拍的《卫斯理传奇》也颇值得一提,因为这是一部新加坡和香港合作拍摄的电视剧,集结了当年新加坡的阿姐郑惠玉和阿哥李南星,还有林湘萍、周初明、钟琴、陈传之、刘谦益、林益盛等人,可谓当年的大卡司了。还有一部由TVB制作并在2003年播出的《卫斯理》,也是经典之一。
(阿姐郑惠玉和陶大宇的对手戏挺精彩的)
(当年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觉得罗嘉良真是帅爆了,真怀念TVB佳作频出的年代)
倪匡是个神人,以至于同为四大才子的蔡澜在2008年出版了一本《蔡澜谈倪匡》的书来专门开八倪匡,其中有一篇《倪氏家谱》,把倪匡的兄弟姐妹也爆了个底朝天。书中提到倪匡最小的弟弟叫倪亦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著名教授。
上图是年轻时期的倪亦靖教授,蔡澜赞他是倪家兄弟姐妹中最英俊的。
细看看,下图中的倪匡儿子倪震跟这位叔叔颇有些像
倪亦靖教授小学时也对写文章很有兴趣,但是他后来把这个天分发挥到了学术领域,成为了国际机械工程和制造业领域著名专家,更是新加坡工程院创始院士,在制造系统、制造业中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开发及基础研究上享有国际声誉。他年轻时被选为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的杰出青年,是首位非美国国籍得主。曾担任过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院长,执行主席办公室科研管理主任,新加坡国家科学研究院科学工程研究会副会长。2010年,获选国际生产工程院(CIRP)2011年至2012年度主席,是首位华人主席。还曾担任新加坡-美国马萨诸塞州学术联合会执行委员会会长,是标准的学术界大牛。由于学术上的突出贡献,他还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特聘为国外知名专家学者,还是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等多家名牌大学的名誉教授。倪亦靖曾经半开玩笑的说:“我也能写呀,(注:指哥哥姐姐写的小说),但是没有写好啊,只有写这种(指著桌上的《国际生产研究杂志》学术论文)。现在写这种东西还给人家笑,问我是不是科幻?”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