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起開始蔓延全球的猴痘
已成為新冠病毒以外
另一個受公衛學界注意的傳染病
至今上報超過5800例猴痘確診病例
新加坡衛生部6月21日證實
在新加坡發現
首例猴痘境外輸入病例
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
天花疫苗預防猴痘的有效率高達85%
但可能產生嚴重副作用
因此不建議全民接種這類疫苗
正探討視個別情況
染病風險較高的群體
接觸病毒前接種這類疫苗
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表示, 接下來幾周如果新加坡出現猴痘病例 ,人們不應該感到驚訝,新加坡已有必要應對措施。
因為新加坡人經常出遊,且我們是商業和國際中心。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皮疹,儘早就醫。新加坡2019年出現過猴痘輸入病例,因此已經制定了必要的公共衛生管控措施。
猴痘不太可能像冠病那樣成為大流行病,傳播途徑有限.
據每經網此前報道,猴痘是一種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猴痘病毒可通過密切接觸由動物傳染給人,雖不易發生人際傳播,但與感染者密切接觸也可能感 染。
可以通過接觸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感染者的血液、體液或病變材料或被污染的材料而發生, 潛伏期從五天到21天不等 。感染者一般從發燒開始到皮損結痂為止都有傳染性。
人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頭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結腫大等,之後可發展為面部和身體大範圍皮疹。 多數感染者會在幾周內康復, 但也有感染者病情嚴重甚至死亡。
猴痘病毒有兩個分支,西非分支和剛果盆地(中非)分支。西非分支的病死率約大致為1%, 而剛果盆地分支的病死率可能高達10%。
對於猴痘病毒會不會變得更具傳染性,進而給全球帶來威脅,兩名專家曾表示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每當一種病毒在人類中爆發疫情,病毒都會隨著傳染的人越來越多,而進化得更適應在人類中傳播。
圖片來源:美國國立公共廣播網
猴痘最早是在1958年被發現的,當時,某個實驗室的猴子身上出現了一種類似於天花的疾病,該病毒也因此得名。猴痘常見於非洲中部和西部的熱帶雨林地區,在歐洲並不常見。
猴痘疾病是一種類似於人類天花的罕見病毒感染,不過這種病毒於1980年被根除。 大多數患者在幾周內就可康復, 但有時候也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如肺炎、敗血症、腦炎,甚至是因眼睛發炎引起的失明。
新加坡傳染病專家表示:「猴痘就是跟天花類似接近,可是似乎看起來它的症狀是輕很多,傳染力也輕,減少很多,人對人的傳染力沒有這麼強,甚至以前的一些報告說需要近距離接觸好幾個小時才有傳染力。加上已有疫苗應付,因此無需過於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