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港地形图(底图为1975年新加坡街道图)
后港自19世纪开港以来,居民以潮州人居多,因此有后港人乃“潮州人,家己人”的说法。从前的后港很大,从实龙岗路三条石(黄埔河)到七条半石尽头(实龙岗河)都统称为后港。如今划分的后港面积缩小许多,5万多个组屋单位让18万居民营造温馨家园。
19世纪中叶,新加坡到处都是甘蜜种植园,后港也不例外。那时候法国天主教会在本地创建教堂,后港七条石历史最悠久的圣母圣诞堂(Church of the Nativity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就是其中一所为种植员工设立的教堂。圣母圣诞堂成为该地区潮州天主教徒的核心,至今仍然保留着用潮州话传福音的传统。
后港七条石的圣母圣诞堂是该地区最古老的建筑
后港七条半石 港脚渔村
后港地铁站附近的港脚广场和轻轨港脚站都以“港脚”命名,这是移花接木的结果。潮州话的港脚指的是“河口”,确实地点在实龙岗路上段的尽头。上世纪80年代,这里仍然有上百艘渔船停靠,为本地人提供新鲜的海产。
渔村起源于一个世纪前,中国潮州府惠来地区的天主教徒来到新加坡避难,本地天主教会跟殖民地政府磋商后,安排一组人到万里垦荒,原籍惠来县白冷村的人士则在港脚创建甘榜实龙岗渔村,将活蹦蹦的海产载送到五条石林大头巴刹和六条石西门路巴刹,再由二盘商转销到其他街市。
实龙岗河繁忙的港脚渔村(图源:互联网)
后港六条石 大井脚
后港六条石的苏马巴实龙岗村(Somapah Serangoon Village)地处实龙岗路上段和淡滨尼路交界,今天的Kovan City所在地。苏马巴(Hunmah Somapah)是大地主,后港六条石、樟宜十英里(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榜鹅、裕廊都有他的土地。苏马巴的儿子巴萨帕别名“动物之友”,二战前在榜鹅尾海边创建占地6个足球场的动物园:从柏斯带入单峰驼、黑天鹅和小马,从雪梨引进海豹,随后又从荷兰动物园运来四头狮子,成为外国观光客的旅游热点。
苏马巴实龙岗村乃后港居民的活动中心,日常墟市和搭棚演戏贯穿着旧时光。这里俗称“大井脚”,名字源自一口比普通水井宽约一米的大井。据说大井水源充足,从来没有干涸过,全国制水的日子街坊也不必发愁。上世纪80年代兴建组屋时,大井被填平。30年后建屋局在后港第203座组屋前兴建仿大井脚的亭子,消失的地名总算重见天日。
六条石的西门路巴刹乃渔产分销站之一。二盘商风雨不改,大清早便聚集在大井脚,边喝咖啡边点评天下事。天色微亮时,海鲜也运到了。365天下来,大井脚的早晨只有农历新年那两三天才清闲下来。
上世纪60年代,永泰制衣厂在苏马巴实龙岗村附近设立本地第一家牛仔裤工厂。永泰主动邀请工友加入工会,并在工厂旁兴建员工宿舍,让单身人士住宿。熟练的车衣女工是制衣厂最强的劳动力。到永泰求职的女工以年轻少女居多,做了几年后结婚生子,然后就辞职顾家了。挽留熟练员工的方式之一就是在厂内提供托儿服务,接收满月的婴儿;适龄上学的孩子由小巴专门接送,免除女工的后顾之忧。友好的劳资关系成为当时的楷模。
上世纪60年代,永泰制衣厂在苏马巴实龙岗村附近设立本地第一家牛仔裤工厂(图源:新加坡档案馆)
后港五条石 多元化社区
后港五条石的林大头巴刹昼夜都一样热闹。百年前,殖民地政府率先于直落亚逸巴刹推出第一个“小贩遮棚”,试验成功后在林大头巴刹依法炮制,让露天小贩有个遮阳挡雨的地方。
林大头巴刹内有两百个摊位,外面几条街小贩云集,比室内更热闹。凌晨5点左右巴刹便开始一天的运作,小贩或挑着扁担,或推着手推车,将自家的鸡鸭与瓜果蔬菜运来摆卖。夕阳西下时轮到熟食摊登场,三五知己齐聚在大排档旁,摊主打烊时才踏着星光打道回府。
后港斗母宫乃五条石的另一地标,这座约120年的福建庙宇跟本地其他九皇爷庙一样,农历八月卅日到海边迎驾,九月初九恭送九皇爷回銮。庙会有花车出游,舞龙舞狮助兴,连演多场大戏,为居民带来节庆的喜乐。
九皇信仰可能源自远古的星宿崇拜,随着时日演变成斗母九皇。九皇爷的母亲“斗母”乃北斗星神,地位自然比九个孩子崇高,不过在新马,九位皇爷的光芒却盖过斗母。另一派学说认为九皇爷乃上古九位帝王,统治中国4万多年。也有人认为九皇爷指的是郑成功,事缘郑成功秘密召集各路英雄,于福建省沿海借斗母神诞,一连九天招兵买马。斗母左右手分别举著“日”和“月”,即号召众人反清复“明”,这些都可从后港斗母宫的对联和建筑格局看出端倪。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