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屋者收入與組屋價格同步增長,預購及轉售組屋因此仍可負擔。建屋發展局過去十年也多次提高購屋津貼,讓組屋更負擔得起。
(海峽時報)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於7月5日書面答覆裕廊集選區議員黃偉中關於過去十年住四房式預購或轉售組屋家庭人均中位數收入,以及如何確保組屋可負擔時透露,2012年至2021年,首次購屋家庭購買的非成熟區四房式預購組屋價格,津貼前增長了10%,津貼後則增長1.4%,而購屋者的收入增長了27%。
同一時期,首次購屋家庭購買的非成熟區四房式轉售組屋價格,津貼前增長了9%,津貼後則降低了1.3%,而購屋者的中位數收入增長了48%。
李智陞透露,2021年在非成熟區購買預購及轉售組屋的多數首次購屋者,僅須用每月收入的不到四分之一償還房貸,這比30%至35%的國際基準來得低。事實上,他們多數可用每月繳交的公積金償還,且幾乎沒有現金支出。
建屋局將增加預購組屋供應,在2022年和2023年,每年推出最多2萬3000個單位,比2021年的1萬7000個增加35%。若有必要,建屋局將根據需求,在2021年至2025年推出總共最多10萬個單位。
馬林百列
首個百萬元組屋單位轉手
(海峽時報)
馬林百列出現首個以百萬元轉手的組屋單位,馬林彎(Marine Crescent)第28座組屋一個坐擁海景的五房式單位,7月以101萬零888萬元轉售。
這個126平方米的單位坐落在第24層,毗鄰東海岸公園和道南學校。據房地產經紀透露,除了大門方向,住戶可通過單位內其他三面窗戶看到大海。
潛在買家
大多擁有私人住宅
負責這項交易的博納產業(Propnex)房地產經紀銀俊偉和黃子賢告訴《聯合早報》,屋主是在5月左右決定賣房,一周內就吸引五六名潛在買家詢問。單位地契剩下不到52年,但潛在買家大多擁有私人住宅,他們看中單位絕佳的地點和海景,希望購買單位來安享退休生活。
銀俊偉說:「我們當時把轉售價列為99萬9000元,但也通知買家說屋主有意交涉,將價格抬高至超過100萬元,一開始就已經有買家願意支付超過100萬元。當時屋主沒有急於賣房,所以在經過數輪的交涉後,最終確定了價格。」
他指出,過去同座組屋單位都以近90萬元的價格轉售,這次單位售價突破100萬元主要因為高樓層和景觀。由於單位的價格高於市價,因此賣家必須支付接近10萬元的現金溢價(Cash-over-Valuation,簡稱COV),數額之高在組屋轉售交易中也較少見。
單位的賣家是一對育有三名年齡介於6歲至13歲孩子的夫婦,他們是第二任屋主,第一任屋主之前已買下走廊部分(recess area)。這對夫婦在11年前以約87萬元的價格買下單位,下來有意搬去女方父母家照顧父母。
許姓賣家說:「我們對單位的價格一直很有信心,主要是因為這裡的景色、面積,而且靠近道南學校。我們對單位有著濃厚的感情,剛搬進來時進行了大裝修,三個孩子也是在這裡長大。」
橙易產業公司研究與諮詢部總監孫燕清說,目前位於東海岸公園並面向大海的新住宅單位很少,過去幾年也很少推出新組屋單位,而位於同樣地段、同樣大小和擁有海景的永久地契私人公寓可要價超過250萬元。
根據建屋發展局數據,截至7月5日,新加坡在2022年已有168個百萬單位轉手。孫燕清預計隨著百萬元單位的趨勢增加和供應減少,同樣地區可能會出現更多百萬元單位。
文:馬華卿、 王康威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