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bloomberg
从上述两个时间段来看,这次的患者比较有可能是跟6月20日确诊的输入病例有关。
或者说跟其密接者有关。
但卫生部在昨晚发布的通告中已排除了这个可能。
且官方没有说明他近期有出国旅行史。那住在新加坡的大马男子会是怎么感染上的?
顿时坊间疑窦丛生:
如果跟21日输入病例无关,那新加坡这起本土猴痘病例的感染源到底在哪里?
“所以这个人到底是在哪里感染上的?他一直都住在新加坡。也没有说他有海外旅行史。”
“他到底是怎么感染上的?如果他跟之前的病例没有关联。我们想知道更多详细信息。”
也有网友纷纷猜测这起本土猴痘的来源:
猜测1:可能跟近期出国飞欧洲旅行的人有关系
“学校假期的时候有人去欧洲玩了,可能得小心?”
猜测2:近期入境旅客太多,可能有人携带进入新加坡
6月14日,新加坡的社交措施进一步放宽后,夜生活场所大活跃。 与此同时,输入病例当天大增。
咱们来看下14日及以后的几个单日新增高峰:
6月14日,新加坡新冠输入病例438起;
6月21日,输入病例716起;
6月28日,输入病例772起;
7月5日,输入病例536起;
7月6日,输入病例464起;
图源:rappler
注意,这里的数值新冠病例,但如果一天的新冠输入病例都能检出数百个,那么每天到底得有多少人涌入新加坡?
再加上截止目前,新加坡边境并无针对猴痘病毒的检测。
所以入境新加坡的旅客中,0人携带猴痘病毒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猜测3:可能混迹欢场
猴痘病毒通过与病灶、体液、呼吸道飞沫和床上用品等受污染材料的密切接触而从一个人传播到另一个人。
还有人一想到 第5波新冠反扑疫情还没解决,骨痛热症伊蚊在传播,现在猴痘病毒又来掺一脚 。
百感交杂,病毒乱战,谁与争锋?
“马上要反扑的这波疫情我们都还没有解决吧?现在又要处理猴痘病例。”
“一个新冠就很够力了。现在又来了个猴痘!哦不要吧...”
还有其他的小伙伴,已经得出自己的结论。
结论1:都是同性恋的锅。
结论2:新加坡迟早满街的猴痘病毒。
结论3:猴痘传播风险可能不低。如果真的传播风险低,为什么还需要21天隔离?
“猴痘病毒传给公众的风险很低,但密接者还是需要隔离21天...是哪里矛盾了,如果传播风险真的低,那还有需要让密接者隔离3周吗?新冠隔离都只要7天。”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